國醫「烽火映白袍」課程討論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137
邱靖峰
林昺旭
林昀生
何宜澄
張珈榕
皓鈞
劉竣宇
潘昱程
鄭祺丰
蔡維中
吳以恩
呂鈞堯
郭竣恩
凃昕彣
蔡凱仰
瑋澤啦
張傑凱
蕭建新
陳昭全
莊東承
劉子安
黃奕翔
林士琳
黃子熙
溫詠晴
陳博恩
嚴翊心
陳睿綦
黃楷倫
呂善玟
王笙倫
黃柏維
陳品妤
蒯彥安
林品緯
謝任翔
徐瑋宏
詹孟蓁
連肇威
江瑞成
游淙瑋
崔家寶
董忠衢
黃歆容
王品繡
倪聖傑
于靖左
林佳佑
洪子晴
趙宗蓉
周振佑
吳滺
陳念琪
吳丞皓
蔡裕民
王忻
許晉源
謝東祐
陳韋宅
顏賐餉 407010184
謝宗佑
蕭亞琦
胡家誠
楊宗錞
M118 陳昱安
謝昀廷
陳佳呈
鄭茹方
張孟竹
陳序先
陳永杰
蕭維勳
羅啟洋
劉家佑
王建勳
邱煜琹
陳柏任
李介豪
呂哲為
劉韋廷
鄒昌祐
徐浩原
張恒致
范剛語
林晉頡
許智翔
商伯安
岳陵吳
潘雋
黃心怡
吳孟庭
趙啟涵
林敏怡
劉冠妤
張念民
張恆振
蔡東清
蔡翰倫
鄭子鴻
林家鋐
江守緯
劉昊瑜
何明沛
鄒秉霖
林敬淩
李冠龍
劉宣彣
許致捷
曾博鴻
邱東靖
林宏碩
王馨蒂
沈傳鈞
林清儒
劉穎錫
黃裕閔
陳奕宇
吳凱瑞
劉柏岑
劉韋巖
邱浩宇
黃怡嘉
吳 加恩
林韋翔
何昱達
劉佩宜
施凱文
黃奕禎
魏子熙
張喬洋
鄔瑞珍
薛竣中
鍾德煜
陳宥榮
謝東昇
游季蓁
世清教官
141 posters

1頁(共6頁) 1, 2, 3, 4, 5, 6  下一步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世清教官 周一 12月 16, 2019 5:07 pm

santa 「戰與和」主題討論重點: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13941210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游季蓁 周二 12月 17, 2019 6:24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因為人不是一開始就有"觀念",是後天培養而來,影片一開始孩童可能連他們所背誦的文字都不明白其中意思,久而久之就算他們懂了,也已經在無形中形成"這樣是對的"的主觀認知,對於極端的統治者來說,無疑是最佳的利器,只要貫以冠冕堂皇的愛國理論,加之激起他們平時敵對的報仇思想,他們就會因此而貢獻自己的生命財產,變相將社會變成一個由個人或政治操控的國家,德國在歷史上曾經歷這樣的過程,因為國家在戰亂期間人心惶惶,或是人民的身家性命不保時,只要出現一名被視為英雄的人物來統御,人民就會像尋求依靠般地將決定權全權交付,失去思考對錯的能力,一旦人開始不思考是非就只能成為他人利用後屏棄的對象,而後世的人更可以利用從小教育的方式洗腦,其實仇恨報國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方式,因為不信任所以才防備,但是以仇報仇無完結的一日,況且愛國與仇恨不非一體,雖然當時的情況較難相互包容,但撇除戰爭理由的大道理,人與人的相與是很純粹、相近的,尤其在幾百公尺遠的戰場上,彼此的距離可以遙遠,也可以很相近。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其意思應該不指戰爭,敵人也非他們所定義的那樣,各個國家都引用其中經典、自認為為神而戰都只不過是政治激發戰爭氣氛的工具而已,況且關於經文的解釋也不過是人為的擷取與曲解,我認為聖經中的"太平",應該是指在苦難中的人類沉默與默默忍受壓榨的情況,而"動刀兵"應是指人民拿起武器反抗上位者不公的對待,而能達到其所追求的平等、公正,劇中神父的解讀懷有過度的政治因素,只是在為戰爭的合理性背書,並非真正聖經所欲傳達的意思。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戰爭對於高層軍官而言是一種政治的鬥爭與權力的拉扯,前線官兵的死傷對他們而言不具生命的意義,只是一個數字的表達,己方少敵方多就相對勝利,他們不管自己部下如何死傷、怎樣生離死別,因為對它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是打著捍衛郭家的名號來爭取納不甚有意義的勝利;而那些在戰場上拚搏的士兵,他們無暇去思考勝利或失敗的政治意義,因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守護住自己與同袍的性命,讓他們的家人、朋友、愛妻可以保有最親愛的人,也因為他們在離敵方最近的距離,他們才發現智些以前被他們形容為怙惡不悛的對手,和自己一樣只不過都是一群有血有淚的無奈之人,才幡然醒悟。
     劇中事蹟被發現後,法國中尉的父親一直在譴責兒子的行徑,講的都是成敗,直到中尉提到他的孫子,他才留露出真心----想讓彼此在無情的烽火下活命,只不過中尉比它看得更多、更親身體會到敵我的相同之處,而能懷抱同理心而已。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戰爭下的無情容易讓身在其中的人懷有極端思想,而能最先跳脫出敵我思維的人,就能最先回歸人性的本質。劇中的男主角,在哪個寒冷的聖誕夜,他看清了奢糜貴族的鋪張浪費與前線士兵無法歸家的悲哀,他想盡一己之力讓戰場上、壕溝下的人都溫暖起來,他不只為自己國家的戰士唱歌,他也為敵方士兵的鄉愁唱歌,更為寒夜中這些無奈之人燃起的希望唱歌,他冒著生命危險向對方表示善意,為寒冷的聖誕夜搭起一座和平的橋樑,喚起中人沉睡已久的人性,才能夠造就這軼事。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雙方仍有差別,三國中的故事是雙方大將的相互誠信,而且彼此有很大的機率都了解對方,比起劇中只單單憑藉著人根本的良知與性情來觸動對方最深情感,有較多計算與鬥志的成分在,且吳國軍民對對方大將的情感較接近於對戰士的尊重和敬佩,相對於本劇中由戰爭體悟人性、結交朋友的開闊心胸,還是有所不及。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我認為無論在何種時刻善意與信任的表達是化敵為友的第一步,當然在戰爭這個家端的情形下,這種可以稱為博弈的行為是賭上性命的,幸好對方也使隱藏著相同看法的人,其中一名蘇格蘭士兵的哥哥在戰場中喪生,導致他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對德軍釋懷,這也讓人不禁想到,若是對方在無奈之下傷害了自己重視之務,當誤會解開後,那些怨恨真的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嗎?在回到劇中一開始的孩童思想教育,告訴他們要仇視敵人,無形洗腦他們,可是戰事的發生真正錯的應該是戰爭本身,而非那些將砲口對著自己的人,雖然礙於現實,他們不能將理念傳播出去,但就像神父說的,這是他們人生中最美的一場彌撒。

游季蓁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10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謝東昇 周二 12月 17, 2019 7:39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當然不同意,這種充滿仇恨的教育只會扭曲小孩的人格,對其未來價值觀發展只會有負面的影響,這種教育有可能培育出一個造成大屠殺事件的領導人,要把敵人不論老人小孩都殺光這種泯滅人性的話就算是從一般成人說出都是令人震驚的,而這竟然還是由年紀還這麼小的小孩口中說出,就算是戰時,我想需要培養的應該是愛國的正面精神,而不是負面的製造分裂、仇恨。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當那個主教說出這種話的時候,我想他大概已經被權力地位所迷惑,而當聽到這一席話時,在戰場上的那位神父所流露的表情,和最後把十字架留下的動作,我想已經很清楚顯示主教的理解究竟是否正確。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一心只想著國家利益,對他們來說這一切就只是像棋盤上的布局,聖誕節到了他們依然吃著著肉喝著酒,過的還是很好;但對那些在前線的官兵來說,每天都是生死一瞬間,壕溝戰持續這麼久,都已經不知道戰爭的意義為何,只想趕快結束回家見家人。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想這可能真的要歸功於上帝了吧,因為三方都有相同的信仰,才會在聖誕節這溫馨的重大節日發生,如果有一方是不信基督、不過聖誕節的國家,那這件事就不會發生,雖然語言不同,但是聖歌的旋律是相同的,也因為音樂是不受語言限制的。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電影中三方都能休戰並保持這麼友善的互動,就是因為三方都有信義,若有一方不守信趁機發動襲擊,那整件事就會是不同結局,有一段法軍探到德軍機槍位置了,但是法軍並沒有因此發動攻勢。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說的:「戰爭會抹滅人性,但也會把人性最可貴的部分凸顯出來」影片中大家並沒有因為戰爭而變得毫無人性,仍然有許多溫暖、有趣的舉動。

謝東昇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近距交戰觀後心得 407010064 M118仁班 陳宥榮

發表  陳宥榮 周二 12月 17, 2019 7:55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我不認同影片裡的孩童子又培養仇恨報國的報復心理。因為我認為小孩畢竟只是孩童,應該要給予他們一個比較無憂無慮的童年。倘若,從小就給孩童灌輸關於仇恨報國的心理,或許未來在沒有戰事的時候,孩童也會因為從小灌輸的觀念而對於他們原先憎恨的國家有固有的仇恨,甚至連為什麼有這樣的仇恨都不清楚。這樣的自幼培養某國是自己的敵人的概念或許就會一直壟罩在小孩身上,直到長大成人,甚至是成為陰霾,不斷的縈繞於受到這樣教育的人之中。或許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也會因為曾經受到這樣的教育,而以同樣的方式,教育他的孩子,這樣的習慣就會一代傳一代,後來的人或許也不會知道以前曾經經歷過的戰史,只會知道某某國,是我們曾經的敵人。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耶穌的存在是為了可以要世界上可以和平,而那句話似乎只是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的斷章取義。他要他的信徒可以信他,但是可能會因此而使得其他人覺得自己是異端,就以此而產生世上的紛爭,雖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卻因為他人而造成紛爭。這是說明當初推行基督教的不利,當時羅馬帝國長期迫害和屠殺基督徒,直到君士坦丁大帝解禁並皈依基督教。但是那畢竟是歷史因素,不應該以此斷章取義而隨意套用。因此,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我認為高層的長官與基層官兵看事情的角度不同,高層的軍官看事情看得比較全面,可以想到戰略,想到較為整體的方針。但是基層長官相對於高層軍官會較關心官兵,會用比較貼近官兵的想法去思考問題。相對而言,長官會比較關心戰略,而基層軍官會比較關心部隊狀況,與官兵心靈發展。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覺得成奇美者是當時壓抑的環境,與文化的同質性,因為當時三國軍隊是處於壕溝戰,狀況處於僵持,兩方都不敢有大動作。而當時又有耶誕夜,畢竟歐陸各國基本上都是同一個宗教,只是會有新舊教的差別,在當時各方其實都有自己的慶祝平安夜的小活動,那是在當時過節的氛圍所為,而德軍首先釋出的善意只是最後的可以促成那次各國的和平夜晚,最後的引信。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兩者是異中存同,基本上是與近距交戰的情節大部分是不相同的。首先,羊祜是因為他的為人,而使得他人尊敬,創造出荊州戰線的和平,但是當時近距交戰的劇情中,會可以創造出,戰場前線的和平的主因是因為當時大環境的氛圍,以及相似的文化,其實那些戰場的主官之間,都是不認識對方的,更別談甚麼因為對於對方的人品的信任,而產生後續的作為。但是這兩者相同的地方在於都創造出了前線的和平,這是作為結果的相似之處。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我認為這部電影其實很諷刺,在一開始的三個被國家對抗外敵的心態洗腦的小朋友,與當時會育比手畫腳溝通,交換禮物美酒來換取溝通與信任的官兵,形成了一個很大的反差。我們會認為小朋友應該是純真無瑕的。但是在這部影片,卻打從一開始,就已被洗腦的小朋友做為開端,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黑暗面,被戰爭或是利益所迷惑的大人會用洗腦小孩,從小開始培養他們成為戰爭機器的手段,來強行灌注他們敵人的觀念,我覺得是非常的可悲的,這讓我們看到人性的黑暗面。或許很多時候,換了一個角度去看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觀點可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就好比劇中出現的那隻貓,在不同陣營的人對於同樣的貓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就好比美國對於西方可能是民主陣營的老大,但是對於某些第三世界的國家,卻可能會是侵略者。但是這些想法基本上沒有對錯吧!只是觀點不同。

陳宥榮

文章數 : 7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回復: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鍾德煜 周二 12月 17, 2019 9:14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不贊成,我認為小時候形塑的價值理念會影響一生的價值觀,為了贏得短短數年的戰爭而影響個人數十年的價值觀,我認為這樣的戰爭成本過大。此外,反觀千年歷史長河,歷史名將麥克阿瑟、艾森豪等人,哪一個知名將軍戰士的思想是以仇恨報國為主軸?更別提從小灌輸這樣的觀念。最後,自幼灌輸仇恨報國的觀念或許能成就一個「殺人機器」軍隊,然而這樣的軍隊可以維持多久?會不會產生像是太極旗主角哥哥振泰PTSD的症狀?綜合以上論點,我認為 「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是非常不健康且不正確的做法。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解讀有偏頗。
聖經的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指的是耶穌讓弟子去傳福音,先預告他們過程中可能因為有些人誤解福音,不相信福音而與相信福音的人產生紛爭,這樣的紛爭很有可能發生在家庭裡面,所以原文的動刀兵是指每個人對於福音的解釋與接受程度不一,可能造成彼此的衝突。然而電影中利用這一段話,不斷描述德國人的惡,告訴他們德國人不是上帝的兒子,這是利用「宗教的力量」挑起彼此間的嫌隙,希望藉由仇恨意識,讓他們為上帝而戰。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俗話說的好:「換位置換腦袋」,對於戰爭的想法我相信高層與基層也是截然不同的,以下呈現我的想法:
1.高層與基層的處境:
在電影中可以看見德國殿下在聖誕夜邀請了聲樂家為他演奏優美的歌曲,對於殿下來說,戰爭不過是換一個地方辦事、享樂的地方罷了,反觀前線士兵,深陷一戰僵持的壕溝戰,背井離鄉數年,心中充滿思鄉之情,對於這一場不知意義所在的戰爭自然抱持著「無奈」、「無助」的心態,適逢聖誕夜,放下手中武器,與敵人共同高歌聖誕歌曲似乎比不斷地戰爭有意義的多。
2.對於戰爭的意義:
對於高層來說,戰爭無非就是國家強盛的展現,贏得戰爭,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進而圖利自己,高層不需要身先士卒、深入戰場,卻可以獲得許多的利益、錢財與權力,輸了戰爭,丟命的也不會是他,如此完美的交易,何樂而不為?反觀基層士兵在戰場第一線衝鋒陷陣,在他們心中,他們究竟為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榮耀國家、榮耀民族嗎?我想不見得這麼偉大吧!許多戰場上的士兵,都是受迫於當時的世界局勢,徵招到戰場拼命,他們心中我相信也是滿滿的不解與無奈。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在西方的國度,多數人視聖誕節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當然聖誕夜也須狂歡一番,沒有人會希望在聖誕夜打仗甚至失去生命,電影中男高音史賓利克用這個傳統習俗,再加上音樂是大家的共同語言,勇敢跨出腳下的壕溝、大聲唱出聖誕佳音,為三方陣營將士搭建起心中信任的橋樑,讓他們願意放下武器,共同度過這一晚美好的聖誕夜。我認為男高音史賓克是成就這件美事的推手。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兩件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件事情都是藉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創造出和平的雙贏局勢。雖然造成如此信任的原因不同:電影中是藉著西方人共同擁有的傳統節日觀念為橋樑,搭建起彼此的信任;三國中是僅靠「羊公」個人的信義而成就的信任,雖然細節有些不同,但都不可否認「信任」最終造就和平的雙贏結果。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有人說:「戰爭,是人類醜陋的本性作用下的產物」高層的奢靡從容對比基層的水深火熱,這句話的確可以成為這部電影很好的註解,然而郭主任在電影的旁白:「在戰爭中有些人性會被扭曲,但有些人性的珍貴會被凸現出來」更加犀利且精闢的詮釋這一部電影。在這一部電影,相對於惡,我看見人類更多的善。男高音史賓克為了與這群弟兄們患難與共,不惜冒險帶女主角一同來到前線為士兵們加油打氣;三方陣營願意信任敵人,冒著身命危險放下手中武器,一同慶祝聖誕夜;德國將領在最後願意幫忙法國將領完成與媽媽喝咖啡的願望……。職場、社會好比一場場殘酷的戰爭,在戰爭中或許會發生不少的惡,但也一定也可以發現珍貴的善,或許將眼光放在善多一點,我們大家都會過得比較開心、順利!

鍾德煜

文章數 : 7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薛竣中 周三 12月 18, 2019 12:27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A:當然不同意。從小便強行灌輸政府想要人民的思考模式,不讓孩子有自己摸索這世界的權力,不讓他們能獨立思考並分辨這世界錯與對的真理。這樣的教育非常的恐怖,因為孩子自幼便根深柢固仇恨的心態,成長的過程也是在這樣的環境薰陶,如果有一天他發現世界並非政府教導的那樣、發現自己才是殘忍屠殺的推波助瀾者,當下震撼的心情有沒有辦法平復?令人擔最心的,其實不是自己身在誤導的迷霧中,而是想跨出迷霧,卻被身旁的人懷疑是異類,進而被排擠,激進一點還有可能會自身難保。總之,任何強行灌注的思想都是不應該的,尤其對幼年的孩童更不該引導錯誤的方向,也許戰時能團結一心,但對於一個個體的發展卻是禍害無窮。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A:我認為是有錯誤的,並且分為兩個部份來說明。
<第一部分>:因為他也可能是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下的受害者,所以他打從心裡覺得這樣的說法是對的,也就是「我們才是上帝的天選之人、而其他國家的不是,所以我們必須格殺勿論。」我相信聖經那番話一定有前後文的關聯,不會役使人民動干戈,而那位主教卻擷取了這段話,指未來要加強自己的立場,讓士兵們無從抗辯,再者,主教的地位也沒人敢抵抗,所以連主教都說出了這番話,可說這心態極為墮落,令人厭惡。「這是場宗教之戰」這句話也感受到主教在扭曲事實,硬是將事件和人們的信仰牽扯在一起,人民此時當然不會起身抗辯,因為那等於是褻瀆了自己的信仰。
<第二部分>:主教是知情的,他心裡知道這世界真正的善以及戰爭不可避免下給與慈悲的空間,不過,身為軍隊的一環,他還是得完成上級的使命,畢竟這是國家與國家的戰場,不是一個壕溝與另一個壕溝的決鬥,主教必須識大體,做出對大局有利的決定,所以主教必須和士兵們說出那番話,才能確保隊伍一致抗敵的決心,畢竟下一次遇到的敵人不一定會是同一批人,這份慈悲可能會害自己命喪沙場。不過從主教和神父的對話中來看,主教好像沒有這番意思,完全沒有諒解神父的言語,甚至反而懷疑神父的信仰。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樣的解釋絕對有誤,只是神父為了讓這些軍人們能重返沙場,不懷慈悲的刺殺每一位德國人。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戰爭的實際體會對高層與基層來說根本天壤之別,對前者來說戰爭是土地佔領多寡的操盤、傷亡人數只是數字的累積,即便了解前線的危險混亂,卻只想著能過有品質的生活,而最後戰勝了,還可以獲得指導有佳的榮譽。而基層的心情一定每天水深火熱,想著哪一天戰爭會結束,能看到自己思念的人。他們也許懂只有打好這場仗,才能將身上的責任卸下,回歸自己原本的生活,但他們卻不是很明白自己心中為何而戰的價值觀,這樣的情緒表達在她們都走出壕溝後表露無遺。
而我覺得高層與基層情緒真正的流露,是在開始較量音樂、跨出壕溝開始。從德軍壕溝走出來的歌者,象徵著他們對於聖誕夜平安、平息的渴望,而走出壕溝後的種種交流,表達出他們會對對方開火,僅是為了達成上級交代的命令,當他們接觸了自己每天想置於死地的敵人,才發現對方與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同,彼此都有自己的家庭、都喜歡和朋友喝一杯、都想將自己的同袍好好地埋葬、最重要的,都不想再繼續這場無意義的戰爭。而高層輾轉得知這樣的消息,無論是哪一方,都對部下表示不認同,甚至是冠上怠忽職守的罪名,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國在壕溝的最高指揮官說:「這場戰爭你是不會懂的。」我想想的確,沒有參與這個耶誕奇蹟的人,怎麼能體會到這樣的驚喜呢;從小被灌輸仇恨報國心態的人,怎麼會相信這是上有真正的善呢?
兩方心態上的區別,在這聖誕夜後更顯差異。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在壕溝的每一位都是成其美者,當然,那位男歌者是先驅。成其美者可分為1.男歌者 2.三方戰場最高軍官 3.以及三方的士兵。
1.對方對於音樂的回應,讓他相信這個夜晚會有奇蹟發生,沒人會支持他踏出壕溝只為證明自己並無敵意,但正是因為男歌者相信沒有一位軍人天生就是嗜血或沉溺於殺戮,當他踏出了這一步,就等於是考驗其他兩方軍官對於這場戰爭的想法,是真的想致人於死地,還是只是單純的服從命令。如果是後者的話,便不需要展開殺戮,畢竟對方是分享著聖誕夜的喜悅,畢竟對方是想讓這個夜晚,讓各方的心靈得以平息。
2.軍官大可以直接下令發動砲火,首先是英國軍官從壕溝走出來,這無非也是釋出善意的第一步,也許他也相信著德方這樣子的行為,並非想上演障眼法,隨後法國軍官的出現雖然看起來像是不輸陣仗行為,卻也對這樣的默契做出了回應。而三方所討論的各自收屍、躲在各自的防空洞的提議,都表達了他們在交流後,並不想打個你死我活,而是對彼此「不得已打仗」這樣子的想法表達了悲憫以及欣慰。他們的共識,讓士兵得以暫時脫離緊張的氛圍,讓他們能親自看到、體會到,他們的恨是盲目、愛卻那麼的真實。
3.士兵們願意卸下心防,和敵方分享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武力,可見大多數的人壓根兒都不想打這場仗,而長官看到士兵們經過一番勞累、打打殺殺還願意跟敵方交朋友聊天,便更會支持互相和平交流的想法。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兩者會有好的結果都是建立在「信任」上,但原因有些許的不同。前者的信任是基於個人魅力,也就是「羊公」本身就是一位有信義的人,所以敵方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因為對象的考量。而後者的連結來自對於聖誕夜「平息」的默契,雖然首先跨出壕溝的德國歌者不知道會不會有這樣的默契獲共識,但他「相信」這世上有最純真的善,即便彼此素昧平生,還是會有奇蹟發生。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看似勾心鬥角的戰場,也會流露出人最純真「善」以及「信任」的一面,生於和平時代的我們很難想像或體會到那份可貴的情感,但藉由電影我們可以瞭解到是什麼事情讓人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下還能卸下心防、是怎樣的人格能夠讓敵方也表達尊重。當我們執意追求某個目標時,我們不妨講耳朵打開、眼睛睜開、用心去體會這一趟路以來,會不會我們缺乏去信任的勇氣,讓自己多拐了一個彎只因為前方有自己的競爭對手;會不會我們不在期待人最純真的善而開始孤立而行,不願接受對方的攙扶。我們該適時地放下過往的偏見、試著去相信彼此純真的善,也許,這一趟路走起來更為順遂,風景更加美麗。

薛竣中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10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周 近距交戰觀影心得

發表  鄔瑞珍 周三 12月 18, 2019 7:47 am

(一) 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就現今社會愛好和平的局勢來說,仇恨報國心理顯然不合時宜,我不同意仇恨報國,但我同意培養愛國心裡。我相信這種從小灌輸洗腦教育的威力(由當今北韓民族可見一班),但我並不是鼓勵走向獨裁專政體制,但總覺得,在這自由民主資訊意見多樣的世代,人在還沒有判斷是善惡能力時,適時的給予價值觀的形塑是有必要的,有了標準,再去獨立思考以及摸索。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這段文字引用自馬太福音,這章聖經是耶穌打發門徒出去傳道,在出發前,祂預先告訴他們傳道會遇到什麼事,會有什麼事發生。他們傳的雖是和平的好消息,是救人的福音,但人對這福音的反應卻不是他們想像的:人會不接待;他們會被捉拿;會受到逼迫;會被殺害。耶穌更坦白的告訴他們,反對他們的人有可能是他們家裡的人~因為人不明白福音,誤解福音。因為不明白就不願意接受福音,反對福音。也反對別人接受福音,甚至反對他們的家人信福音。信和不信之間就起了衝突,就是這裡所說的刀兵,分爭。但是這種分爭絕不是耶穌基督或祂的信徒發動的,他們只是被動,是被鬥爭的對象。
但是影片中主教有點挪用這句話的原意,我認為他的出點是好意為了激勵士兵。畢竟在戰場上,活下來的才是贏家,主教一定也是愛好和平的人(從他後來演奏可以感覺),殺敵只是更快達到和平的手段。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1.高層長官(我的理解是沒有參與壕溝戰,後來事跡敗露才過來視察前線的長官):他們離開部隊太久,一直處於指揮大局的位置,所以無法體會基層作戰的辛勞,任何一個死傷都關乎三個家庭(士兵的、父母的、岳父母的),所以壕溝戰雖然死傷不見的慘重,但是高層卻忽略時間對士兵產生的心理壓迫,只曉得用時間牽制彼此!

2.基層士兵:他們被徵召入伍,多半身後有父母妻小,有其他職業,壕溝戰最摧毀人心的不是大量死傷,是時間的拖鋸與考驗,尤其聖誕佳節無法返鄉團圓,對士兵來是多大的煎熬啊?
當三國士兵有了交流,他們會發現,除了語言的隔閡,四海本是一家,血緣一脈相承,而音樂的力量更是擊垮士兵的思鄉之情。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是有點權力的人(老師口中的隊職幹部?)成就這樁美事。否則誰有勇氣站上三角地帶為軍高歌呢?
我想也是聖誕夜的氣氛軟化了人性,拉近彼此的距離。但我後來想到四面楚歌這個典故,假如音樂成了戰爭上的一種手段,假如德國換一批士兵到壕溝(還沒有被壕溝戰垮耐性的新血),然後利用聲樂家演奏歌曲,讓敵軍情感渲染無力戰事,再一舉殲滅蘇格蘭和法國,是否情勢會有翻轉的可能?
不過這段軼事實數奇蹟!就像影片中說的,也許這其實是叛國罪,但因為不可能一次處決上百人,所以這些士兵才免於嚴厲處分,改成發配邊疆作戰。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情況不太一樣。
題幹提及的信任,是基於對一個人為人信義的敬重。
但近距交戰中三國微妙的平衡和停火,是建立在節慶的氛圍以及默契下的暗允。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四海之內皆兄弟」是我最大的感想,由影片中幾個片段,像是走跳於三軍壕溝的流浪貓,有著不同的名字!三軍幹部開香檳妥協的情景,以及由空中俯拍三軍往敵方陣營前進的畫面,又或者大家一起禱告的畫面,都讓人深深慨嘆:戰爭何須要有呢?


鄔瑞珍 在 周四 12月 19, 2019 4:49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鄔瑞珍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近距交戰》觀後心得407010124

發表  張喬洋 周三 12月 18, 2019 9:10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不認同,仇恨與孩童無關,這僅是大人將自己未完成的野望強加於幼童,讓他們日後為國家、為祖先效力,淪為報復機器,卻不明白為何仇視。或許應該讓孩童在成長過程中親眼見證敵我關係,由自我意志做出選擇。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完全錯誤,這段話意思大致是耶穌與信徒在傳道時,可能會受人誤解,而且質疑的人可能是最親的家人,信與不信之間便起了衝突,因此才有「動兵刀」的說法,此誤解與伊斯蘭教「聖戰」相似,宗教理應勸人向善,不能成為發動戰爭的藉口。

參考資料:耶穌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的真諦,陳全成,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99%B3%E5%85%A8%E6%88%90/%E8%80%B6%E7%A9%8C%E8%AA%AA%E6%88%91%E4%BE%86%E4%B8%A6%E4%B8%8D%E6%98%AF%E5%8F%AB%E5%9C%B0%E4%B8%8A%E5%A4%AA%E5%B9%B3%E4%B9%83%E6%98%AF%E5%8F%AB%E5%9C%B0%E4%B8%8A%E5%8B%95%E5%88%80%E5%85%B5%E7%9A%84%E7%9C%9F%E8%AB%A6/10152084531900165/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官口口聲聲希望官兵們攻陷敵軍、殺敵護國,自己卻在寒冷的冬天坐在溫暖的室內享受聖誕夜晚宴,著實不知最前線的官兵同仁正吹著冷風,冒著死亡風險與敵軍對峙。基層部隊官兵僅僅是受到命令被調去戰場,或許還不明白為何而戰就先為國捐軀了,上層不接地氣,便要指揮下級,沒有異體同心的情懷。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男高音與其妻子是促成這場"戰場聖誕晚宴"的重要推手,長官似乎看不起身為藝術家的男主角,認為他無打仗能力,雖不是戰場上份友殺敵的猛將,但卻是促進交流和平的重要推手,說到底,戰場需要殺戮高手嗎?還是一位和平使者?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著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羊祜與電影主角都利用和平的手段,贏得敵我雙方的敬重,化干戈為玉帛,不用刀槍軍械便達到無戰事的和平景象,阻止了一場血流成河的戰事。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戰場是什麼樣子?大家對戰場的印象或血肉模糊,或橫屍遍野,是與死亡最接近的地方,但你一定沒看過壕溝周圍布滿聖誕樹,男高音引吭高歌佐以敵軍伴奏,還有神父主持彌撒,在這冰冷的聖誕夜裡,大家卸下軍火、無視國籍、放下敵對身分,一起彌撒,誰不想趕緊結束戰爭,回老家與家人團聚?此刻的思鄉之情是不分敵我的。戰火無情,但在片中卻看到最珍貴的情誼。

張喬洋

文章數 : 5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回復: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魏子熙 周三 12月 18, 2019 11:26 am

世清教官 寫到:santa 「戰與和」主題討論重點: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不同意,沒有任何國家間彼此會是永遠的敵人,這麼做會導致日後國家間再無和解機會,當需要互相合作時將遇到重重困難,如果以後和解了那些從小被灌輸仇恨報國心理的人將無所適從,可能有偏激行為出現。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完全就是曲解聖經內容,聖經裡的意思是指向邪惡的勢力對抗,但敵國只是剛好利益與自己的國家衝突,不見得是邪惡的。宗教本是使人向善,並不是挑起仇恨的工具。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國家間上一代的仇恨,以德法舉例,拿破崙曾入侵神聖羅馬帝國(德國前身),之後更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普法戰爭時德王威廉一世故意在凡爾賽宮進行加冕典禮,兩個都是對民族相當大的侮辱,因此種下仇恨。但基層官兵大多年輕,不熟悉上一代的事情,不知為何而戰,自然不會想打仗。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三方的陣地的指揮官,就算從內地送來再多慶祝聖誕的物資,但只要三方指揮官不同意,聖誕夜依然要兵戎相見。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兩方將軍沒有仇恨,只是為不同的君主效命。羊祜的作法對整體國家是好事,讓當時西晉能暫停與吳的戰爭,專心發展,維持和平一段時間,也為日後打下吳收服民心建立基礎。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能促成這個事件最大的原因是三方年輕官兵不知為何而戰,進而能在聖誕夜有短暫的和平。所以如果一個國家若真的已確立了敵人,宣導為何而戰是很重要的。另外聖誕的情景讓人知道和平的可貴,打仗必然造成死亡,導致官兵家屬傷心,更仇恨敵國,離國家間真正人民心理上的和平更遠了。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13941210

魏子熙

文章數 : 3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回復: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黃奕禎 周三 12月 18, 2019 12:52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不同意,價值觀的形塑是從小養成的,因此我們不應該灌輸孩童仇恨心理,這只會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仇恨報國的扭曲的價值觀最後只會讓他們成為戰爭下無知的犧牲者。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不正確,此段文字的英文為“I came not to send peace, but a sword."由此可知動刀兵代表的意思是「一把劍」,比喻為神的道。因此經文的意思是耶穌帶來了神的道,而信與不信的人們之間便起了衝突。這與片中主教解讀的意義有所不同,也讓我感嘆宗教原先的目的是為人們帶來內心的平和,在歷史上宗教黨派間的紛爭卻常常促成戰爭的原因,利用信仰來鼓舞士氣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官是戰爭中的指揮者,底下的基層官兵對於他們而言不過是打贏這場戰爭的棋子,自然無法同理基層官兵親歷戰場所要面對的恐懼,比如與家人的團聚之日遙遙無期、每天都要面臨喪命的危機、身邊同伴的死亡...等等。雖然基層官兵直面這些生離死別,但也因為如此,片中的官兵在面對這些「敵人」時,才能在彼此身上看到共通的人性。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男高音史賓克勇敢踏出的那步促成了這樁軼事,即使不確定敵方內心抱持的想法,他也選擇相信人性的善良,使得三方勢力能夠暫時放下指向彼此的刀刃,一起聚聚,排解他們的思鄉之情。我也覺得三方將領的之間的情誼非常難能可貴,讓我體會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真諦:有時候互相退讓一步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質,並且使我們得以避免一些無謂的紛爭及痛苦。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促成的美事,且相較於羊祜以信義著稱於世因此獲得的信任與尊敬,我覺得能夠對於一直以來互相仇視的陌生敵人釋出善意與信任是更加令人動容的。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人與人之間,有時會因為過往不好的經驗或價值觀不合而對他人產生偏見、仇視的情感,不過這部片使我明白,即使語言不太通,生活背景不同,甚至曾攻打過對方,在面對面相處時,人們總會展現出人性中「善」的一面,此時彼此若能放下仇恨與偏見的尖刺,便足以觸碰底下的脆弱與柔軟。

黃奕禎

文章數 : 4
注冊日期 : 2019-09-10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施凱文 周三 12月 18, 2019 12:56 pm

(一) 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影片一開頭就是三國孩童的獨白,殺戮、敵視的思想深烙在他們的思想中,扼殺了他們的無邪與純真。政治家們只是利用仇恨思想來控制年輕人,培養更多「愛國」的士兵幫他打贏戰爭,而未見過世面、有如白紙的孩童們最容易被洗腦,長久的教育使他們成為了「愛國機器」,心中只有國家的絕對正確和他國的絕對錯誤,這根本違背了人性。思考與懷疑本是人類的天性,這正是人類進步的根源,灌輸仇恨思想給人民的國家必將衰退,終有一天,人民也會覺醒,推翻錯誤的政府。
(二) 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主教故意曲解聖經的內容,其目的是為了激發人們對敵國的憎恨,培養出愛國戰士。事實上有要有心,任何東西都能成為戰爭的理由,歷史上假宗教之名行燒殺擄掠之實的戰爭比比皆是。
(三) 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影片中能看到,身處第一線的士兵每天蹲在壕溝裡,隨時處於備戰狀態,恐懼與焦慮侵蝕著他們的心,永遠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個會先到;而在安全的軍官總部,軍官高層們大開宴席,享受著佳節氣氛。對政府高層來說,戰爭是一種爭奪權力的工具,士兵也只是戰略中的一枚棋子罷了,他們只要舒服地坐在房間內下命令,不用在乎生命危險;士兵們卻是戰爭下的受害者,離鄉背井、拋家棄子的來到前線,打著毫無意義、不知為何的仗,對他們而言,戰勝的唯一意義就是能再次與家人相聚。
(四) 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德國陣營的男高音率先釋出善意,邊高聲歌唱邊走到戰場中應放置聖誕樹,蘇格蘭軍也隨著歌聲演奏起蘇格蘭風笛,三國的指揮官隨後決定暫時休戰。音樂在這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人常感到孤單、無助、徬徨,但音樂能給人們無比的安慰,它是不分國界、語言、人種、文化的,即使不懂歌詞的語言、電影中人物的對話,這些語言的隔閡也不能阻礙音樂帶來的感動,就像蘇格蘭的風笛和男女高音的美妙歌聲帶給前線的士兵戰亂時的短暫安詳,讓人們暫時放下仇恨與偏見,與敵軍共度佳節。
(五) 《三國演義》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近距交戰中,因為音樂、體諒和人之常情等各種因素結合,在一個個巧合下,促使三國士兵放下仇恨,暫時休戰。然而羊祜的做法更高一籌,用真誠對待敵人,讓敵對指揮官和士兵對他深感敬佩,是謂以德服人。不過也許是因為文化、語言相同羊祜才能這麼做;近距交戰的三國性質文化差別大,也就很難實施羊祜的做法了。
(六) 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戰爭是人性醜惡的一面,但是人性美好的光輝仍然不會抹滅,會在許多地方展現出來。例如一名士兵阻止另一名士兵射殺醫療兵、蘇格蘭風笛和德國男高音一同響徹戰場、法國指揮官想要歸還在德國戰壕撿到的皮夾、不同國家的士兵放下成見後交換補給品、打牌、玩足球、談論彼此的家人,以及在聖誕夜裡三國士兵一起聽佈道,再再顯示人性本善,人們許多時候只是政治家們爭權奪利遊戲下的犧牲品,被國家高層的既得利益者們蒙騙。此次事件被政府得知後,三國的指揮官和士兵雖然都受到懲處,但是他們並沒有後悔,這個聖誕夜是他們永生難忘的。在戰爭下,沒有任何人能受益,有的只是更多無辜的人受害。

施凱文

文章數 : 8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近距交戰>觀後心得-407010139劉佩宜

發表  劉佩宜 周三 12月 18, 2019 5:18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以處在現在民主社會來看,我會覺得自幼培養仇恨報國的心態是非常不好的,我不認同。但是以他們當時社會和國際關係來看的話,國家會認為:若要培養一個願意為國家奉獻生命去殺其他國家的人,那麼若不從還是孩童時期便灌輸仇恨心理,等到長大了,開始有自我主觀意識,有能力判斷是非善惡的時候就來不及把人民培養成願意為國賣命的軍人。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這真的是聖經的文字嗎?還是這個主教自我解釋呢?這個主教很明顯個人利益凌駕於宗教本質,他受到國家慫恿,甚至拿了不少好處,用宗教的名義來到前線鼓勵士兵殺死那些跟他們有同樣宗教信仰、有家室的平凡百姓軍,這樣濫用宗教的心態不就像是現今恐怖份子運用的嗎?他們稱這些恐怖行動為聖戰,是為了榮耀和奉獻給阿拉。然而這個主教卻也以聖經來鼓吹人民去殘殺其他人民,只因為他們與自己身處不同國家,說著不同的語言而已。這樣是不對的,所謂的宗教不就是為了引領人民找到苦痛人生的紓解方向的一種安心的存在嗎?天下太平不就是宗教最希望的宗旨嗎?但他卻說神是為了降臨來叫信徒內戰,大動干戈,這樣是相當矛盾的。況且,他的意思我是否能夠解釋成他把國家首領神化了嗎?抑或是國家首領是神的發言人,專門幫神昭告天下,這無異是一種高層階級的人們在享福,底層百姓卻在為了他們的面子、尊嚴和決策在流血、流淚和流汗。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的軍政長官日夜高歌,他們不會知道在前線是多麽的殘酷和辛酸,這場仗純粹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利益,可是卻是基層部隊官兵在受傷、死亡。高層對於基層自己互相友好感到相當的不滿意,德軍的處置方式我覺得是最喋血的,高層處罰他們,把他們送往更為慘淡環境去和俄軍打仗,這個下場可想而知,歷史有學到德軍雖然贏了俄軍,但是損失卻是相當慘重的,有很多人不是戰死卻是凍死和餓死的,還不允許他們和家人見上最後一面,無非就是想要昭告所有同為基層的長官不允許再有這樣有好的情況,用的卻是最不人道的方式。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成其美者的是男主角,要不是他想要回去繼續當軍人,去和同袍共同度過聖誕節,去為他們高歌,女主角不會一起回去為他們現場演唱,三國軍隊就沒有機會再這麼美妙的歌聲裡接受彌誕的洗禮。但若要更深層的來看的話,其實男主角是因為他看到,當這些高級貴族和長官們在辦派對慶祝聖誕節時,他們不會記得還有一群為他們的決定在決一死戰的人民,他們不會知道這些人民在聖誕夜卻還要隨時擔心是否會命喪於此,這麼冷的天氣他的同袍還在穿著好活動卻不怎麼保暖的衣物,喝著少量珍貴的酒,提心吊膽的慶祝聖誕夜,看到這樣心寒的對比男主角才決定要回去,即使可能戰死他也不願意為了這些高官高歌,甚至是因為王儲同意才能夠回來,像這樣倚賴著貴族的卑微姿態,我想可能是男主角願意付諸沙場的原因。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這和近距交戰是有同樣的意義,同樣也是統帥釋出善意,對方接受後相互和平共處。然而其中不一樣的是,在這部電影中,這樣的和平並沒有維持多久,一被高層知道後,他們便開始撻伐、處罰統帥,絲毫不知道這樣其實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戰爭上的禮儀,所謂無謂的傷亡不需要,擒賊先擒王的概念他們很顯然地不懂,只知道一直打仗、傷亡,消耗的是他們自己的國力,卻不知道其實和平談判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難堪的是他們竟然還因為這樣的友好將他們冠上莫須有的叛國罪。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我覺得這個世界的貧富差距真的非常大,看到古代的戰爭,他們都會徵收平民百姓去打仗,不像現在文明國家都是用職業軍人來打仗,因此我就會更加覺得「朱門酒肉臭,唯有凍死骨」這樣的淒涼。在太極旗的電影中也有體現這樣的光景,在聖誕夜這樣和諧的日子裡卻要在耶穌的天地下相互打仗,這真的非常的諷刺,還會因為王儲為了有好表演這樣自私的要求,逕自就把男主角從前線召回,不用繼續打仗,這樣的舉動會讓多少還在前線的弟兄們心裡多不平衡。

劉佩宜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407010107 何昱達

發表  何昱達 周四 12月 19, 2019 12:55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當然不同意,戰爭只會帶來損傷和死亡,沒有所謂真正的勝利者。尤其是現在交通和資訊越來越發達,真正的地界其實不明顯,國際村的概念越強,應該要貫徹真正的和平還有大家和平共處。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當然是錯誤的。就來十字軍東征和販賣贖罪券舉例,西方基督教的思想被有心人過度解釋甚至誤解,領導無知的人民為了他們私人的利益流血流汗。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恐怕也只是為了一己之私,流的血汗都只是為他們更高的利益鋪路。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官沒有身陷戰場,不知道官士兵最真實的想法,只想要下面的人上場殺敵,即使自損士兵也無妨,因為士兵是他們用來擴張領土和利益的棋子,對他們的性命視如草芥;基層部隊官兵最真實的想法就是和平,保住自己的性命,趕快回到家鄉看看父母親,妻眷,喝著酒唱著歌度過生活,因為戰爭對他們來說沒有直接的利益,佔領的土地和得來的錢不是他們的,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實在太不值得了。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是德軍的歌者,他甘願冒著生命危險,高唱著歌走到最危險的地區,手上拿著聖誕樹就像是象徵和平的橄欖枝,有人說音樂最容易打動人心,在這邊得到了驗證,接下來三軍就一起快樂的唱歌,喝酒。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種戰爭金章的氛圍下,人人都神經緊繃容易陷入發狂,但是即使在這種氛圍下,人性的偉大更容易顯現。只是羊祜和陸抗更顯得特別,兩軍在劍拔奴張之際,陸抗願意相信羊祜人格之偉大,所以更顯得得來不易。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最大的感想是戰爭使人渺小,平常簡單的書信都因為戰爭而斷了音訊,在每天都有人死去的戰場下,不知道妻小如何,不知道自己會部會下一刻就死去,緊張的氣氛真的容易讓人崩潰。


何昱達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近距交戰》觀後心得分享

發表  林韋翔 周四 12月 19, 2019 1:22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A: 報國之心固然良好,但"仇恨"報國萬萬不可。常在書中閱讀到:"盡可能避免與人製造仇恨",何況是年紀尚小的孩童呢?與不同派系,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相處,是要互相包容彼此的不同,即使無法作為朋友,也要能表明自己的立場,避免使用暴力解決彼此的爭端。挑起彼此的仇恨無非是沒事找事做,別有目的的人會想做的事,這種操縱他人,使他人身心發展扭曲、轉為暴戾的行為,實在令人不齒,也無法被接受。"仇恨"報國已背離報國的本質,而有侵略、殺戮他國的實質意義,我認為真正的報國,應為從學術獲取成就,為國爭光;或遭敵國不法入侵時挺身而出,為人民的生命財產捍衛國家,這才是真正的報國。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A:我認為這句話極有可能是主教為合理化戰爭而標造出來的。即使聖經真有此話存在,也是主教曲解其義。我雖非基督教徒,但深知無論哪一種宗教,其初衷皆不出"勸人為善" "助人為快樂之本"。然而,創教者心中偉大的善念,卻常常被後世某些人為操縱人民、教徒意識,或有意,或無意的扭曲。例如,伊斯蘭教的ISIS、中古世紀基督教的十字軍跟贖罪券。而本片中,主教為迎合英國國王,穩固自己在英國政治地位的權勢,不惜背叛教義、背叛自己身為神職人員的初衷,深陷權力的泥淖中,忘卻他們應跳脫國與國之間的對立,保持中立去思考怎麼做才是人民所希望、人民所期待的。無法改變戰爭的事實也沒關係,前往軍中幫助被徵招入伍的軍人調適心情,為他們唱唱聖歌,或為他們禱告,也是很好的選擇,就如同片尾被主教斥責的那位牧師,吹吹樂器、陪士兵排悶解憂,甚至關心士兵的受傷情況,才是我認為宗教應該為眾生所做的事情,而非利用宗教鼓動信徒消滅對立者,利用宗教謾罵對立者來激起信徒的暴力氣息,這樣只會寒透了耶穌等基督教先賢的心。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A:
1.元首至高層長官:將軍民、土地當作滿足自己野心的棋子。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來說,他對自己左臂的殘疾十分在意,個性又魯莽,因此為展現他本人、他的德國強大的一面,不但積極擴張軍備,研發強大武器,大力發展軍國主義,對一戰的爆發造成決定性的影響。英國國王與法國總統等協約國元首也為"保衛"自己的土地,私心想制裁"同盟國"而不做退讓。基本上,他們心中只想著如何維持或擴張自己的權勢地盤,或報復不和自己意見的國家。高層長官則大同小異,為建軍功,滿足上級的要求,只要能達成目的,似乎多泯滅人心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以全軍覆沒的代價換取一場勝利也是極有可能的事。因此,在聖誕夜停戰甚至與敵軍共度佳節的事情,他們當然不可能認同。
2.基層部隊官兵: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被強迫參軍打仗的,打一場與自己利益毫無瓜葛的一場戰爭。他們沒有殺死對方的理由,又被強迫離鄉背井,生死難以預料,更使他們一點也不想打仗。看看影片中英法德的基層軍官,有的錯過自己孩子的出生,擔心自己的妻子身體是否安好,有的還帶著鬧鐘,設定在先前跟母親一同喝咖啡的時間,想念這段時光。片中將鏡頭轉自三方士兵心理的真誠對話,以及小型足球賽和樂融融的畫面,顯示他們實際上對對方毫無仇恨,恨也只能恨生在不同土地上了。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A:主事者是男主角:男高音史賓克。他的行為最大膽,但也是讓英法兩方最能放下戒心的作為。他竟敢翻身爬出壕溝,不怕被射殺,只帶著一顆聖誕樹跟自己的歌聲,走到三軍陣仗的交界處表達自己最大的善意。當然,他是促成這樁美事的最大功臣,但英方樂器手也是重要的人物。一開始史賓克只為德軍獻唱,但唱著唱著卻不時從遠方傳來伴奏聲,讓他備感驚訝。多次嘗試確定是英方釋出的善意後,他才勇於踏處那一步,為之後的暫時停戰奠定基礎。三方基層軍官雖應職位的關係,起先強烈反對音樂間的交流,但史賓克將事情弄到"木已成舟"時,三方基層軍官皆願意暫時放下敵我意識與戒心,這份度量也令人稱讚。

(五) 《三國演義》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A:兩個故事皆為交戰軍隊間的一段佳話,但兩者間的意義完全不同。晉吳間的故事,是強調晉將羊祜的高尚的品格,稱住於世的品格,乃高層軍官間的互信互重;而一戰的故事則是基層士官士兵間心中共同的思念與寄望,以聖誕節的思鄉情節作為基礎,配合音樂與三方基層軍官的牽線得到的美好結果。利用第(三)題的分類來解析,晉吳間的故事是站在"高層軍官"的角度;一戰的故事則是"基層部隊官兵"的角度,兩故事為完成目的所頂住的壓力與付出的代價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看看兩故事主角最事者最後的下場,羊祜的品格被廣為稱頌;英法德三方基層官兵或被撤職,或被調走,或直接被載去蘇德前線永遠無法回家,便可見一斑。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A:人性是能被扭曲的,但相對,也是能被喚醒的。英國兄弟被徵召入伍,哥哥不幸被殺,弟弟傷心欲絕,個性陡然一遍,心中變得只有敵我,見到敵人毫不猶豫的開槍(雖然影片後段殺到的是自己人,也就是帶鬧鐘那位);而其餘大部分的人,藉由聖誕佳節作為媒介,再有音樂為輔,從殺戮的心,轉為想要快樂過節,思念家鄉的心,坦然展露出人性最脆弱的一面,共同歡唱聖歌,朗誦聖經,一同踢足球、打牌、聊自己的老婆,甚至在停戰結束後,邀敵方朋友來己方壕溝躲避砲轟,讓身為觀眾一員的我內心相當感動,也會心一笑。除了傷心的弟弟之外,我想,英國的主教、德國上級長官也是心性被扭曲的一群。前者從第(二)題中所講的話便能展現他殘暴的一面,已偏離基督教向善的本質;後者從顯得變態眼神、舉止,還有將自己的士卒關進火車載到德蘇前線永不能回家的行為,也能看出他已被戰爭及權勢扭曲的心靈。

林韋翔

文章數 : 7
注冊日期 : 2019-08-28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近距交戰 心得感想

發表  吳 加恩 周四 12月 19, 2019 9:24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孩子本來應該是最為天真無邪與純真可愛,卻在大人的污染下,有了錯誤的觀念與想法,形成偏激的仇恨報國的思想,我認為是不妥的。愛國主義本無可厚非,人人都可以對自己的國家、民族感到驕傲,卻不能因此對其他國族產生仇恨的觀念,尤其在現今的地球村,全球化的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合作代替對立,種族與種族之間該以融合取代歧視,美國如今能成為一個大國,其國家格言"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說明很重要的因素,合作使美國得以結合所有民族的優點而強大。所以應該要在教育孩童上著手,停止以仇恨灌輸他們,才是國族之福。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根據我的認識,這是出自馬太福音的經節,其本意絕非主教所言,應該是他曲解聖經的話,以作為鼓動戰爭的工具。當一個主教這些戰爭發動者服務而連自己所信仰的聖經都可扭曲,這是可怕也是可恥的,宗教、信仰都應該是正向積極、勸人為善的,當然歷世歷代以來都有人以宗教為名義,扭曲教義為己所用,如中世紀的十字軍、現代的ISIS、蓋達組織等等。希望我們都引以為鑑,不是為了戰爭而找各樣的理由,這是人類的悲劇。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前線的基層部隊官兵在壕溝內隨時等待砲火的襲擊與攻擊命令,生死都在一線之間,戰爭於他們是使他們與親人分離的悲劇;相反的高層軍政長官卻在筵席上交際、飲酒作樂,戰爭不過是他們奪權、爭權的工具而已。因此,我認為自古以來,當政者都需要真正能夠「接地氣」、苦民所苦,不是在府邸裏頭下決定,結果卻是人民在承擔,這是任何國家領導階層要擁有的思想。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男高音史賓克邁出的第一步,我覺得至關重要,他敢翻身爬出壕溝,不怕被射殺,帶著聖誕樹,用自己悠揚的歌聲,走到三軍陣營的交界處表達自己的善意,也成功讓各國陣營放下戒心以音樂交流,更是在聖誕節的節期,放下戰爭的仇恨,一同歡慶,我認為彼此相同的信仰也是關鍵,當彼此走出來後,應該有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覺吧!

(五) 《三國演義》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兩個故事都是在爭前線的一段佳話,所相同者在於皆在兩軍對壘之際,展現出對敵人的信任,但是兩者有其差異性存在。首先,羊祜與陸抗兩人所展現出的是一種統帥之間的高度與彼此信任尤其中華民族的思想,展現出的是道義與軍民所稱頌的美德,連當代的人都讚譽有加;而此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卻是基層官兵的追求的短暫和平與歇息,然而所付出的代價是難以計量的。而由此可見不分古今中外,人性都是善良、追求和平的。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以戰爭角度觀之,這些官兵因小失大,以自己片刻的小確幸,使國家的戰爭受打岔,但換言之,人性並非都是邪惡的,多數人都是願意追求和平的,因此所謂「上兵罰謀」,短兵相接是盡可能要避免的,戰爭是最後手段,得來不易的和平,若因政治、權力考量,隨意在外交上發表言論,國力發展卻不及自己的野心,如德國之威廉二世,那就只能是亡國之君了。

吳 加恩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8-29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電影心得

發表  黃怡嘉 周四 12月 19, 2019 9:24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我不同意這個說法。人剛出生是完全沒有「主觀意識」的,小時候接收到的資訊,將深刻的影響長大後淺在意識的價值觀,而我認為充滿戰爭的年代已經過去,現在的國際風氣是倡導和平,與其自幼灌輸仇恨,不如培養愛國精神,不是盲目的對領導人的崇拜,而是認同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上,和這個孕育自己長大的社會。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說法有誤解。耶穌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這句話的背景和原意,是耶穌雖然讓門徒傳的是和平的好消息,是救人的福音,但人對這福音的反應卻不是他們想像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門徒們不會被接受、他們會被捉拿、會受到逼迫、會被殺害。主教如此的扭曲原意,目的是為了假借「宗教的力量」貫徹上位者好戰的原意,影片中還提到,德國人不是上帝的子民,所以要殺光所有德國人,就連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也不能放過。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人在不同處境不同位置會有不同的想法。
高層軍政長官:年事已長的長官們,早已退居戰爭幕後,指揮軍隊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資歷,卻容易因此而剛愎自用,認為軍人天職是服從,對於一切的不同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為了保有面子而不願意改變或接受新的做法,電影中,不論德軍或英軍高層在接獲兩國士兵聖誕節交流而震怒,紛紛做出了處置,令人不勝唏噓。
基層部隊官兵:基層部隊官兵,是帶領士兵一同在前線作戰的人,他們雖然經驗不多,卻和士兵同進退同甘苦。官兵和上級不同,他能理解大家想要回家過聖誕節的心情,大家並沒有忘記愛國並沒忘記要為國家效力,只因為同樣有身不由己的理由而被困在壕溝裡,只是單純的思鄉而聚在一起,無關乎任何利益。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男女歌者、雙方指揮官、雙方士兵。
女歌者一開始是為了想見到丈夫,但後來卻支持著丈夫到站勞軍的想法,真正辛苦的不是上級長官而是在前線的士兵;戰場上的指揮官也相當知情知理,主動談和,而士兵中雖然有一位致使至終因為哥哥的離開而無法接受,但其他官兵也是認同這個作法的人。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相同處在於,人性的光輝,為國家打仗的官兵對敵軍並沒有仇恨,只是因著上級的政治利益而不得不打仗,故看見對方生重病或是同樣有思鄉過節時,內心的同理和同情,油然而生。
不同處在於格局,影片理不論官兵或士兵一起和敵軍和平共處;而三國卻只有指揮的長官有這個想法。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戰爭雖然扭曲人性,卻也讓我們看見人性的光輝。聖誕節的美談讓我深深,感動,這個世代的軍人要去承擔,上個世代結下的恩怨,因為聖誕節又再次有了連結,放下刀槍互相陪伴。

黃怡嘉

文章數 : 5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近距交戰》觀後心得分享

發表  邱浩宇 周四 12月 19, 2019 10:56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當然不認同,從小學會仇恨他人,以後只會仇恨更多人,報復不是個好選擇,應該以德報怨。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這位主教不是理解聖經錯誤,而是故意理解錯誤,為了讓國內同仇敵愾,又必須要有一定的正當性,便利用自己主教宗教的角色,去故意扭曲聖經的內容。我想沒有一個正常的宗教會喜歡戰爭,會喜歡用不人性的手段解決問題。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政長官認為戰爭就是要分出個勝負,就是要將敵人全部擊潰,有可能多少是為了國家立場或是自己的戰績功勞所著想。相對的,基層部隊官兵很多都是被迫從軍,很多打從心底是討厭戰爭的,他們的目的不是能夠贏得戰爭,而是能夠安穩地過日子,平安的回家。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表面上看似是聖誕夜的來臨是成其美者,但是真正成其美者的是因為戰線拉長,佳節來臨,士兵們的思鄉情緒,在這應該團圓的節日,沒有和家人一起團聚就算了,更別提還要打仗。戰爭很多時候都是上級的意思,為了爭一口氣,卻必須犧牲許多下面不想打仗人士兵們的性命,士兵們打到後來,都不知道是再為國家而戰還是為自己而戰,思鄉情懷湧上,個個都嘛沒有了打仗的念頭了。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影片中有許多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很多橋段都是雖然是敵人,來自不同國家,但是都畢竟還是人,存在著人性,都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像是士兵為了和平,但是又不得不服從上面的指示攻擊敵軍時,便會通知敵軍來自己的壕溝避難,免於被炸死的悲劇;因為英格蘭士兵陳屍在中間地帶,所以三國將領便決定為各國的英勇戰死的士兵安息,戰爭雖然殘酷,但是終究是人在打,如果可以多一分人人性的善,在不得已的戰爭中將會受人尊敬。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整部電影看下來劇情起伏不大,但是內容卻非常引人省思,或許這就是老師說歐洲風格的電影吧!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橋段是一位法國軍官因為思鄉情切,換上德國軍服潛入德國和母親重逢,但卻被德軍射殺。好感慨啊!明明就只是鄰國,距離沒有很遠,雖然正在戰爭,但是思鄉之情誰沒有,想見母親的心情誰不能體會,難道在戰爭中最基本的人性就沒有了嗎,沒有任何可以通融的餘地嗎? 我覺得戰爭是在位者操控權力的一種方式,自己高高在上不用流血就可以統治國家,下個命令要下面的人遵守,就要犧牲幾千萬個人的性命,這是多麼不等價的關係啊! 一定要用國家把人區分的這麼清楚嗎? 雖然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價值觀,但是都是由相同人性所得的產物,嘗試去理解他人而非以武力的方式讓他人信服於自己才是比較好的方法。謝謝老師分享這麼一部有意義的電影! 很值得一看!

邱浩宇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回復: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劉韋巖 周四 12月 19, 2019 11:27 a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不同意。
首先,就孩童個人層面而言,小時候形塑的價值觀會影響其後的人生,尤其又是灌輸此負面對立的觀念;其二、就結果而言,培養仇恨報國的孩童就代表一定能夠為國家帶來勝利與榮耀?會不會更多的是,一代接著一代深陷在報復仇敵的情緒泥濘中,間接影響一個世代對於世界的看法或是外界對於這世代的看法。我認為與其從小沒培養仇恨殺敵,不如教育其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影片中主教移花接木了馬太福音的原意。其原意大致上是指耶穌與信徒於傳教的過程中必然會遭受一些質疑與誤解,而且可能多是來自於周圍最親近的人,其衝突是建立在信任之上(此為文中提到的刀兵、紛爭)。這種概念有像是原本宣揚和平的可蘭經教義,最後卻被解讀成發動「聖戰」的理由。就像電影中,主教以宗教之名行戰爭之實。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從影片中高層軍政長官日夜笙歌、歌舞昇平,與第一前線的基層部隊官兵面對死亡交際深陷恐懼兩者相互形成諷刺的對比。或許對於高層而言,戰爭只是一種政治角力、謀取權力的手段,而士兵往往只是被利用的棋子,尤其是壕溝戰是時間與資源的消耗戰。儘管如此,在共同的背景,士兵之間仍培養了極為濃厚的友情,在最掙扎的時代下仍看出人性堅韌的那面。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男高音史賓克。即使是冒著可能被射殺的風險,他的勇敢使得他站在三方勢力交際處,讓三方放下干戈。
三方軍官放下成見的氣度也實為難人可貴。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兩個故事皆為交戰軍隊間的軼事,但兩者間的意義卻不同。三國演義中晉吳間的故事,是建立在「上位軍官」的信賴基礎上;而影片中的故事則是在思鄉情懷作為基礎,三方「基層士兵」心中共同的思念,與三方基層軍官的退讓而得到的結果。而就其結果看,羊祜的行為在歷史上得到了極高的推崇,然而影片中英法德三方基層軍官被撤職或調任,甚至是直接被調往前線無法歸鄉。兩者所受到的待遇差異清楚可見。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很多時候,人們在戰爭中的一些選擇,都有其特定環境與背景因素制約,我們很難將他們的選擇簡單的歸於對,還是錯的範圍。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有不同的結論。
戰爭雖然扭曲了人性,卻也彰顯了人性的光輝。

劉韋巖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劉柏岑 周四 12月 19, 2019 2:27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我非常不同意這個做法,自幼將小孩培養仇恨報國的教育心理,小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是要被呵護被重視的,如此一來才能培養出正常且健全的心理,假使太早灌輸他們仇恨的心理心態,在那些孩子長大後,我相信很難保證他們在將來長大會有正常健全人格,愛國與仇恨報國只是一線之隔,身為國家在位者或較或教育者,都應該秉持良心,讓孩童有正常的成長空間。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是非常不恰當的,當初上帝在舊約聖經指應許猶太人,但在耶穌來後就並非如此,因信稱義。人人皆平等並沒有哪個總族比較高等,那個主教為了戰爭而曲解聖經本意,我認為其實跟暴虐無道的納粹希特勒沒有兩樣,依樣都是挑起族群對立,煽動民風,非常不可取。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只想要戰爭獲勝取得最大利益,而基層官兵有時甚至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戰,只希望自己能在戰場上活下來,好回到溫暖的家鄉與家人共進一份早餐。兩者立場與想法有許大的差別,但我相信劇中帶隊長官曾說過的,你沒有上過戰場你無法得知戰場是什麼情況,官兵在想什麼,我認為高層會有許多不解與不認同之處。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是德國的男高音聲樂家史賓森,他不顧一切前往戰場,踏上三不管地帶,為了三方軍隊唱了聖誕曲,而神父也吹起樂器與之配合,彼此都展現出不想打仗的默契,在互相探視互相打量的情況下,促成這個令人窩心又好笑的軼事。音樂在人的生命中扮演十份重要的腳色,他可以紓解人們許多負面情緒,也因此能夠唱進沮喪無奈的官兵心中。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是有相似之處阿,在戰爭緊迫逼人的氣氛,容易使人出於崩潰邊緣,只是羊祜和陸抗兩位更顯得特別,因為兩軍在劍拔奴張之際,陸抗還願意相信羊祜人格之偉大,同時也間接顯現出陸抗的大氣,在殘忍的戰爭中,發先得來不易的人性,所以更顯得得來不易。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在戰爭的生死邊緣,人類顯得相當渺小,一餐溫飽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這部影片讓我十分感動,因為在如此緊張的氣氛下,人性與音樂竟然促成了這樣的美好,非常值得後世思考,而這個歷史事件從前只在課本上讀到,每想到在經過那本筆記本與影片的還原,更觸動我的心,讓我覺得更彌足珍貴。

劉柏岑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8-28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407010043 m118忠 吳凱瑞

發表  吳凱瑞 周四 12月 19, 2019 4:26 pm

世清教官 寫到:santa 「戰與和」主題討論重點:
(一)   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絕對不認同;沒有人生下來就應該要背負他人的仇恨,即便那個他人是自己的父母一樣。做父母的本來就不應該自己這一代的仇恨理所當然的丟給無辜的孩子們,這是一個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的自私行為!一個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應該學會的是如何去愛別人、如何包容他人與其相處,而不是打從一出生就灌輸仇恨報國的負面思想。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主教完全曲解了這段經文的意思,雖然不是基督徒,但大概上網查了一下這段經文想表達的意思,發現原文中的「動刀兵」其實應該翻為「一把劍」,此處的動刀兵其實是比喻神的道,整段經文的意思是耶穌帶來了神的道,然後信的人與不信的家人不相為謀,會與不信的家人生疏,成為仇敵。所以電影中的主教完全是就字面上故意曲解並意圖煽動士兵繼續上場殺敵。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政長官只注重戰爭的結果,並且可能因為不是親自在前線與敵人對抗,所以不僅不了解前線的實際情況,也忽視了士兵的想法、人性和所受的身心理壓力等等的因素;而基層部隊官兵有的其實根本就不想打仗,不想傷害一個從未見過、毫無恩怨甚至意外挺談得來的「敵人」。而有些人可能家裡還有妻小及年邁的父母要養,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考量都可能是高層軍官沒考慮到或體會過的。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劇中的男主角在本該闔家團圓的平安夜裡,最先不顧危險離開我方壕溝,勇敢地踏上危險的三角地帶,想用歌聲來溫暖每個無法回家與親愛家人團聚的可憐士兵。他的勇敢及意想不到的舉動讓三國士兵放下心中對彼此的防備、跳脫敵我的框架,一同在這寒冷的平安夜裡飲酒同樂、把酒言歡。所以我認為成其美者絕對是本劇的男主角。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這個歷史事件雖然都可以稱作戰場上的佳話,但彼此之間還是有差異,西晉羊祜的信義本來就為眾人所知,連他國都要尊稱他一聲羊公,病重的陸抗沒道理不相信他。但是近距交戰中的三國士兵原本是互不相識、甚至還因先前的打殺彼此仇恨,最後卻能因為聖誕前大家同樂的那一晚互相交好、稱兄道弟,我覺得是更難得可貴的。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看完這部影片,我再次體驗到了人性的善良及溫暖。其實解決紛爭的方式有很多種,只是愛總是最難說出口,人們也常常不願拉下臉來各退一步、握手言和,所以很遺憾地最終大多走向了會互相傷害彼此的道路。但其實有時候只要彼此多互相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多試著了解對方多一點,很多不必要的衝突就能避免、很多難看的傷疤就不會永遠留在身上了。


吳凱瑞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8-30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陳奕宇 周四 12月 19, 2019 6:23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我不同意這樣的作法,雖然這樣的方法就如同洗腦,可以根深蒂固的控制這樣的人,因為他的思維已經被定型了,可以被用來當作軍國主義的利器。然而,冤冤相報何時了,我覺得再大的仇恨都是可以放下的,冤家宜解不宜結,若是能化干戈為玉帛,豈不美哉。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覺得要鼓舞士兵保家衛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並沒有錯,但若是曲解宗教經典的意思則不可取。這樣跟伊斯蘭教激進派所謂的「聖戰」有何區別?若是胡亂利用宗教來達到鼓動戰爭氣氛的話,則喪失了宗教原本帶給人心安定的意義。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官重視的是結果,他們需要的是一群會遵守指令、順利完成任務並打贏戰爭的部隊。基層部隊的官兵重視的是自己及同袍的生命,以及在戰線大後方,自己守護的親朋好友的性命。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有兩個因素:第一,便是蘇格蘭軍收到的風笛,使蘇格蘭士兵忍不住在聖誕夜的戰場上吹奏;第二,德軍的史賓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他隨著蘇克蘭軍的音樂開始唱歌,並用自己的歌聲感動三方勢力,也促成了之後三方指揮官的提戰協議。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有些不同。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誠服也。」而羊祜之舉不趁人之危就是因為「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若是因為敵將受傷而勝,那並不能使之徹底信服;因此等敵人準備好再一決勝負,如此正大光明擊敗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看完這部電影,對我的震撼其實非常大。在講到戰爭時,常會提到的人性的扭曲,但這部影片敘述的故事正好相反。它讓我們看到了即使在最前線的官兵,他們也是人,而且我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溫暖,甚至讓敵軍到自己的壕溝來躲避砲擊。雖然就軍人而言,這是犯了大忌,對敵人同情,便是對自己的殘忍。但是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殺人機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陳奕宇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回復: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黃裕閔 周四 12月 19, 2019 8:09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非常無法苟同。孩童們剛開始接觸社會,對戰爭仇恨一無所知,卻為了要滿足大人們恬不知恥的野心,被這種洗腦教育培養成殺人機器,這完全是不道德的。我認為當代人的恩怨,不應該一留給下一代,我們沒有權利限縮他們的未來。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認為他並沒有真正理解聖經的意涵,聖經對這段文字的解讀應該是,耶穌為世界帶來福音,但是信與不信會產生兩派人馬,互相鬥爭。然而引發鬥爭這並不是耶穌的本意而是無法避免的結果。但是這位主教,他說這句話的當下目的很明顯是剷除德國人,完全沒有想將福音傳遞出去的想法。假借聖人之言再將其扭曲,然後還仗著自己主教的身分強迫大家信服,真的是荒謬至極。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因為在戰爭中所處的環境不同,想法歧異也很大。我覺得有以下的區別:
1.對敵人的看法:高層的人一心只想著如何打勝仗,因此只要是敵人他們都認為殺無赦。但是基層士兵有實際和敵國人接觸,能夠體會到雙方士兵其實並沒有互相怨恨,更覺得沒必要互相殘殺。
2.打仗的目的:高層的人為了自己的野心,戰爭時思考的是如何獲得最大的利益。基層的人卻只是聽命行事,尤其是被徵招的士兵,只是想趕快結束戰爭,返鄉看自己的妻兒。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三方的長官,還有兩位歌唱者,都是這場在戰爭中盛大開幕的聖誕夜晚會,能夠成功舉辦的推手。男高音史賓克與其妻的歌聲,讓大家能夠放下心來,沉浸在聖誕夜的氛圍。三方的長官能夠體恤自己的下屬,了解他們內心的狀況,也在三方停火時率先走出自己的陣營和對方溝通,才能讓下屬有這個機會在戰爭中,能夠獲得一點點快樂且和平的時光。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這兩件事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兩者都必須歸功於雙方的將領不中途背叛對方,才能讓大家暫時免除戰爭的苦難。其實我在觀賞近距交戰影片時,雖然是雙方過著聖誕節之夜的和平場景,我卻一直很害怕這樣的局面會被突然打破。只要其中一方出現一人,拿著還配戴在身上的武器,對敵人發起攻擊,那場面一定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必將血流成河。幸好沒有人做出這種背信的舉動,大家都願意給對方喘息以及同樂的機會,才能夠享受這得來不易的片刻寧靜。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這次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神父黯然將十字架掛著,並轉身離去的身影。這位神父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將任何人都視為上帝之子,不以他們的國籍來做區別。反觀是他的前輩,在罷黜這位神父後,給士兵們的傳教,竟是要求他們殺光德國人,尤其是不論好壞、不論年幼的部分最讓人氣憤。有如此想法怎麼還能自稱是上帝之子呢?值得慶幸的是,看著與自己的想法相差甚遠的前輩,他選擇的不是同流合汙,而是堅守立場,離開這蠻橫無理的世道。我覺得這部影片讓我深深的體會,我們不能盲目地跟從周遭環境,隨波逐流,而是要在心中確立自己的道德標準。自己認為是對的事就該義無反顧,不能輕易地屈服。否則,當在戰場上的那些人都只是聽從上級指令,就只會造成血流成河的結果,人生變為別人的工具,一點都不值得。

黃裕閔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劉穎錫 周四 12月 19, 2019 8:27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我不太同意自幼即培養這樣的心態,因為會從小就埋下仇恨的恐怖主義種子,其實世界也是可以有友好的一面,就如同劇情中聖誕夜時三個國家一起同樂的時光,就可以表示人性是良善的。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覺得主教這樣的說法應該是為了鼓舞士兵士氣,達到勝戰的目的,但有時候宗教的解讀並不那麼絕對,從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我個人是覺得宗教應當是給人安定的力量而非引起暴力仇恨的戰爭。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我認為高層軍官重視的是戰爭的輸贏,他們所需要的是會恪遵軍紀、完成任務的部隊。然而基層部隊的官兵重視的是榮譽、同袍,以及自己的家人的性命安全。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成奇美者有三
其一,是蘇格蘭軍首先開始吹奏風笛,並演唱聖誕歌曲
其二,為德軍的史賓克,他隨著音樂開始唱歌,並且冒著生命安全,走到了危險的壕溝之上,感動了三方
其三是三方的最高指揮軍官,沒有他們的互相出示善意就不會有這樣的佚事出現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有些許雷同,相同的點為人性的良善,羊祜希望以君子之戰贏得勝利,所以協助陸抗治癒疾病;電影中三方指揮官期待化干戈為玉帛在聖誕夜讓彼此都能有休息的空間起團聚。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這部電影其實講述的戰爭主題分常特別,沒有浮誇的戰爭場景而是不斷的強調人性良善與軍紀的衝突。軍事其實是很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其實往往都忽略了善良的人性。在戰爭面前善良的人性有時也會是我們直得去探討學習的議題

劉穎錫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8-30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林清儒 周四 12月 19, 2019 10:30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不同意。戰爭乃人類最殘忍之表現,為了滿足少數人從這片血腥所獲得的政治利益,而泯滅了人性,我認為對於孩童的洗腦教育即另一項戰爭所帶來的非人道作為。電影開頭的孩童以自己的語言死板地說著充滿仇恨的話語,國家灌輸給他們的,是殺戮、血腥,以及道德觀的崩解,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接受這樣的教育,也沒有一個人該自幼被培養此般道德論喪的心理。或許,對於想要贏得戰爭的高官而言,這只是個手段,然而,他們利慾薰心到無法知曉這些終究是一個人的人生,是我看到人性最黑暗的可悲。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相信宗教是為了引人向善,是故,我認為該位主教對於聖經的解讀絕非耶穌的本意。然而,綜觀歷史而言,人類相當善於以利於自身立場的角度解讀宗教上的文字,接著以宗教為號召,發起名為聖戰,實為殺戮的戰爭。宗教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上位者深知其所能提供的好處,這亦是為何這些毫無不同的殺戮血腥被冠上了神聖的名號。電影中主教的話語令人噁心,相信那位神父也這樣認為,我無法確切說出主教對於聖經的解讀是否正確,但我認為他以一個非常邪惡的角度看待這段文字,從頭到尾在前線陪著官兵的神父最後選擇將十字架掛起,我想,大概是若耶穌的話真如主教所言,那麼祂也沒有信仰的價值了吧!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我相信高層軍政長官及基層部隊長官對於戰爭都是希望贏得最終的勝利,然而我認為兩者所著重的點有很大殺戮、血腥,以及道德觀的崩解,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接受這樣的教育,也沒有一個人該自幼被培養此般道德論喪的心理。或許,對於想要贏得戰爭的高官而言,這只是個手段,然而,他們利慾薰心到無法知曉這些終究是一個人的人生,是我看到人性最黑暗的可悲。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我相信宗教是為了引人向善,是故,我認為該位主教對於聖經的解讀絕非耶穌的本意。然而,綜觀歷史而言,人類相當善於以利於自身立場的角度解讀宗教上的文字,接著以宗教為號召,發起名為聖戰,實為殺戮的戰爭。宗教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上位者深知其所能提供的好處,這亦是為何這些毫無不同的殺戮血腥被冠上了神聖的名號。電影中主教的話語令人噁心,相信那位神父也這樣認為,我無法確切說出主教對於聖經的解讀是否正確,但我認為他以一個非常邪惡的角度看待這段文字,從頭到尾在前線陪著官兵的神父最後選擇將十字架掛起,我想,大概是若耶穌的話真如主教所言,那麼祂也沒有信仰的價值了吧!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我相信高層軍政長官及基層部隊長官對於戰爭都是希望贏得最終的勝利,然而我認為兩者目光所觸及的以及所顧慮的是也有截然不同的差異。
以高層軍政長官而言,這場戰爭像是在下一盤棋,縱使他們清楚這都是一條條人命,然而在考慮戰略時,所有的進退攻防,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命令的下達;一步計謀的布局,縱使過程中有死傷,他們會視為是戰爭必須有的犧牲,雖然遺憾,但對他們來說是必要之舉。至於贏得這場戰爭是否會對於他們未來以軍政功臣的身分跨足政治,則又是他們另一項不得而知的想法了。
以基層部隊官兵,尤其是第一線官兵人員而言,戰爭是生與死之間的搏鬥,不是升遷與否的人生際遇。他們當然想贏得戰爭,但我認為戰爭在僵持到最後,這些戰鬥的官兵已經不在乎那些思想立場,他們想贏是因為如此他們便可以回家與心愛的家人團聚,或許,到最後他們也不在乎誰輸誰贏了,戰爭已經消磨了人性的一切、生命的美好,基層官兵心心念念的應該就是返鄉,並過上和平安樂的日子。電影中英軍裡有一位因為哥哥在戰場上逝世而崩潰的士兵,我相信,當他誤射法軍副官時,內心最深處最想要的只是和哥哥一起返家而已。從平安夜的停戰所建立起的短暫友誼,其實我覺得就是所有基層官兵都受夠這場令人疲倦的戰爭最好的證據,雖然悲哀且難過,卻讓我們看到基層官兵內心最深切的渴望。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我認為所有人都是成其美者,但總會有個開端,而我認為德國的女高音安娜是一切可能性最一開始的源頭,而當史賓克決定到前線為所有官兵而演唱時,這一切似乎自然而然地便發生了。在一個極度壓抑的環境裡,尤其又是理應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其實三軍的士氣都是頗為低迷(即使各國高層試圖透過聖誕樹、威士忌等來鼓勵官兵),似乎史賓克的歌聲以及英國的手風琴再加上法國的酒,這個殘暴血腥的地方也散發了一絲絲溫馨的氣息,而我認為這場停戰與友誼便是所有人都緊抓這份僅存的人性所展現出的渴望。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這兩件事是異中求同,時代背景與事件經過完全不同,但我認為其中含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精神,是為信任。平安夜那晚三方坐下來分享自己所擁有的食物、酒等資源時,表面看似有一定的和平,卻其實是處於一個相當危險的平衡,可能一聲槍響、一道血腥,這短暫的祥和就成了過眼雲煙。陸抗與羊祜何嘗不是如此?正是因為彼此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這兩件美事方能成啊!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每次看完戰爭片總是不禁感嘆戰爭的殘忍以及和平的重要。在近距交戰裡,我們在最危險殘暴的地方卻看見了一絲人性的光輝;一抹細微的和平,總覺得自己也跟著片中的官兵一起經歷了娜些白天時的苦痛,卻也一起把握了那夜的美好,所有的心境與他們一同起伏跌宕,並共同衷心企盼和平真正到來的日子。

林清儒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9-09-04

回頂端 向下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Empty 回復: 第十一週 課後心得分享之題綱~近距交戰

發表  沈傳鈞 周四 12月 19, 2019 11:11 pm

(一)您是否同意影片裡的孩童,自幼即培養仇恨報國之教育心理?
國家從小就教育擁有純潔心靈的小朋友仇視自己的敵人,甚至不管是老弱婦儒,只要是敵人就得殺害,一個都不能留,這樣的話語從小朋友的嘴巴講出來,完全不敢想像他們的未來會是如何。報國的理念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用來包裝仇恨,我覺得就混淆視聽了,國家想藉由教育來培養下一代的殺人機器,而背後的思想竟來自於國家煽動的民族主義,認為其他異類都是次等的,所以必須殺掉他們唯留我族活下,由此可見教育已變成國家打仗的手段,讓戰爭思想深植人心,且視世界和平如糞土,而不是為了受教育者著想,所以我不同意這種教育理念。
(二)您認為某位主教為了讓士兵繼續上場殺敵,自稱引用聖經文字:「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說法,其理解是否正確無誤?
大錯特錯,這句話的意思是當耶穌下凡傳福音時勢必會引起紛爭,因為「信與不信」兩方基於信念的不同必會產生衝突,所以宗教教義是「絕對可戰」沒錯,但為的是讓正義方的福音為大家所接受,而不是像主教這樣斷章取義,為了自己的邪念而以上帝之劍的名義不斷殺戮。
(三)您看到影片裡的高層軍政長官與基層部隊官兵之間對戰爭之想法,有哪些明顯差別?
兩者面對的是同樣的敵人,但差別在於高層軍政長官因為沒有置身於前線作戰,所以情感上比較不會受到波及,為了國家的勝利可以輕易地命令前線作戰人員開戰殺敵;相對地,基層部隊官兵在經歷了平安夜的歡聚之後,難免產生了一些私人的感情,當和平時期過去之後,要再扣下板機殺死曾經把酒言歡的人真的是非常掙扎,雖然軍人的天職是效忠國家,但人畢竟不是機器還是有七情六慾,所以過往的緊張態勢解除之後,壓抑已久的心理壓力得到釋放而為國家而戰的立場早已站不住腳。
(四)這場刻意被隱藏的軼事,竟會發生在聖誕夜的殘酷戰場,您認為誰是成其美者?
平安夜當晚,原本投身德軍部隊的男高音藝術家因女友策劃,而得以返回後方為德軍總部之高階軍官獻唱。然而歷經戰火衝擊,男高音無法拋棄生死與共之袍澤,而於後方享受安逸。遂偕同美麗的女友到達德軍前線為戰友高歌,卻在月空下以嘹喨的歌聲贏得英、法國戰士的共鳴,並一起以蘇格蘭風笛唱和。最後所有人走出戰壕互祝佳節,並且交換美酒、食物,分享彼此思念家人的心情。
英國神父在故事中扮演神聖的宗教角色,他申請與教區裡受徵召的軍人同赴戰場,擔任救護兵常因悲天憫人的胸懷讓自己陷入槍林彈雨險境之中。在平安夜,他不分敵我,用拉丁文超越語言藩籬地為三國軍士舉行「望彌撒」。雖然後來他因此被教會責備、召回,但在片尾主教一番言詞中,卻讓我深深感受到宗教人無私無我的胸懷,以及教義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真意。
(五)《三國演義》西晉大將羊祜受命征吳,對峙期間吳將陸抗重病不起。羊祜特派專人去送良藥,東吳陣營擔憂對方在藥裡下毒,力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服之不疑,並說:「羊祜豈鴆人者!」病癒之後,整個荊州戰線處於長期和平狀態。羊祜以信義著稱為世,就連吳國軍民都尊稱他為「羊公」。相較於此部「近距交戰」的故事情節,您認為有無異曲同功之妙?或不可同日而語?
我認為過程相似可是結果不同,兩者皆有敵我之間的禮尚往來,但在近距交戰中是完全拋棄了戰鬥的意志,而三國羊祜雖然不會趁人之危,但是還是會侵略吳國,所以沒有為了顧及私人間道義或感情而完全棄國家於不顧。
(六)本週「軍事倫理」分享這部影片,給您最大的感想為何?
這樣的故事蠻感動人心的,因為能夠在最殘酷的戰場見到人心渴望和平、善良的一面,當對方戰壕裡的不再是陌生人,彼此了解、惺惺相惜之後,極端民族主義顯得相當荒繆,所以如果不是在戰場上相逢,人們是可以多麼幸福、和善地生活。其實這與現實生活中充斥「選舉」和「政治」的炮火有同樣的困境,我們似乎不斷地被逼迫著選邊站而心有戚戚焉,希望電影中人性光明的一面能在我們周遭發生。

沈傳鈞

文章數 : 7
注冊日期 : 2019-08-30

回頂端 向下

1頁(共6頁) 1, 2, 3, 4, 5, 6  下一步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