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烽火映白袍」課程討論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1949-大江大海》 讀後心得分享

2 posters

向下

《1949-大江大海》 讀後心得分享 Empty 《1949-大江大海》 讀後心得分享

發表  歐璿 周二 12月 07, 2010 12:01 am

上週,老師上課提到了1994年盧安達的內戰(百日屠殺百萬人)。
在回去的同時,我也想到了中國,曾爆發一場極為嚴重的內戰-國共內戰,軍民死亡總數,更甚於彼。
於是,讀了龍應台所寫的《1949-大江大海》 ,特別來分享我的心得。

觀後心得:
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1949。此年,在中國慘烈對日抗戰勝利後,進行一場比抗日更為嚴重的戰爭─國共內戰。
當美國大兵結束6年的戰事後,輕鬆的脫下鋼盔、喝著可樂,分享和平的喜悅;而中國的國軍,得不到該有的歇息,只能忍著飢餓、背離家鄉,繼續拿起沾滿血腥的槍枝,抵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戰事。不同的是,這次的槍口不是對著外人,而是對著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可能是昔日的玩伴,只因為被不同路的人給抓兵抓走了,今日就只得在戰場上生死相爭。今日在戰場上被共軍俘擄的國民黨,馬上帽子上的黨徽一換,就再度被推上戰場和昔日戰友互相廝殺。

時代的巨輪正在轉動,偌大的中國四處都在上演生離死別的悲劇。1949,是個歷史上的巨變,慘烈,但卻不特殊。
從1911辛亥革命一路走來,哪一年、哪一天中國不是處於動亂?哪一日是和平?出生於1902的中國小說家沈從文,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只有9歲。這年,是革命的一年。在他的家鄉所看到的景色是『一大堆骯髒血汙的人頭,還有衙門口鹿角上、轅門上,也無處不是人頭』。革命失敗了,政府到處抓人殺,殺到手軟,就用擲茭的方式看誰該殺、誰不該殺。1918,沈從文已經從軍,跟著國民政府軍四處「清鄉」。去鄉下抓一批據說是共匪的農民,排成一排通通推出去砍頭。接著又是連年的水災、旱災、大饑荒、疾病以及從來就沒有停過的兵荒。這些年來,人民成群四處逃難,整個中國的土地上,難民像螞蟻一樣,走過一座又一座的山,而一旁倒在地上無人收拾的屍體,就像長在一旁的雜草,無人理會。

還記得,八年抗戰的時候,各大學組成臨臨時聯校,帶著學生一邊逃難、一邊上課。在國共內戰開始時,比較敏感的人已經注意到,其實共產黨不如他們所宣稱般平和,有先見的校長及老師,帶著自己的學生,離開了當地的學校,輾轉流離。臨走前,或許誰都想不到,這可能是他們最後一次見到這個稱為故鄉的地方。有些學生若沒有跟老師走的,在共產黨進入後,被抓兵的抓兵,被批鬥的批鬥;而隨著老師流亡的孩子,也是受盡飢寒,每到車站總是又少了一點學生,有些是忍受不住跑了,有些是撐不住艱苦的路程而倒在路旁,更多人則是被綁架到戰場上去作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受過訓練就得上戰場。綁架他們的,是他們的國家。

國軍撤退的途中,只要是年輕的少年,不管幾歲,一律都被抓來當兵。此外,有更多更多的難民們,則是在這亂世中,做出更艱苦的選擇。哥哥和弟弟在車站,若哥哥南下了,弟弟就要北上,不然萬一兩個人都死了,父母不就”沒指望了”?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分離,居然就是生死相隔。更甚者,就是陰錯陽差上了船,再也回不了大陸,連親人是死是活都無從得知。會不會有一天,親人在戰場上分屬不同陣營,卻彼此兵戎相見?這真是歷史上非常沉重的一幕。

流亡學生遠在抗戰時候就有,幾個中學編在一起就是聯中,大學叫聯大。在抗戰的時候,聯中、聯大是非常成功且有韌性的,讓孩子在戰爭中一邊逃難、一邊念書,不讓教育中斷了,培育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內戰剛爆發時,國民政府也試圖以類似的方法,將還是政府控制河南的學生往南遷移,但真正響應的就不多了。那時,大家都認為貪污腐敗的中央政府即將完蛋,新興勢力崛起,小孩子何必沒事跑到南方去受罪。從河南來的聯中跑到湖南時,湖南人還說,你們再瞎跑什麼?往哪裡跑?那時候的人,大都不了解共產黨鬥爭的本質,也不知道什麼是土改。但河南跑出來的人知道,共產黨會把不是貧困農民的人,通通打為不仁不義的資產階級,抓了放在火上烤,冬天時放進池塘裡冰。河南人知道,所以他們趕緊往外跑;但其他人不知道,大部分的知識份子,尤其是大學生左傾的非常嚴重,更加上共產黨在那個時代是很時髦、很新穎、很有魅力,自然深獲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支持。不同於老一派的先生,出身於正統的北大清華,雖然老派,但思想較成熟,不隨新潮起舞。聽到共軍即將難下時,趕緊帶著學生往外逃難。

只是沒有人想到,這一出去,就是訣別。五千多個學生跟著老師校長流亡千里,當初以為是遠足般的心情,在出城門時遠遠看到自己父母還覺得丟臉,趕緊低下頭。反正又不是不回來,幹嘛特地專程跑來看自己。父母匆匆塞了個油餅、鞋子後,孩子頭也不回的跟著隊伍出了城門,沒有回頭。一別,就是一輩子。

許多人在逃難中脫隊,到了交會點就總會少掉一些學生。常常,許多脫隊的學生,再也音訊全無,或許跑回了老家,也或許撐不住長途跋涉的煎熬,倒在路上。隊伍裡的學生,則在師長和軍方的協議下,搭上軍艦前往澎湖,接著被國家以軍訓之名,成了少年兵。那時候學生被集合在大廣場上,四處都是拿著機關槍的衛兵。全場鴉雀無聲,有意見的學生想上前發言,話都沒說出口,刺刀已在學生上留下一個窟窿,流了滿地的血。不管你有沒有成年,只有身高達到一個標準,全部都當兵去。用什麼測量?一根竹竿隨手一比,竹竿以前的通通留下,竹竿以後的回去做學生,就這麼乾脆。

一位打過無數場戰役的軍官,在負傷後輾轉逃到香港,在很多年之後,他是如此激憤的說道:
這十幾年來,我一幕幕的回想,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我們會落敗到這種程度!我們在徐蚌會戰以前沒有打過一場敗仗的......他們的訓練不如我們,補給也不好。我輕視他們,我會以一個營打他們的一個兵團....我們仗打得很好,為什麼會跑到香港來?我能說出的原因是,軍心變了!不然怎麼會垮的這麼厲害?
十八軍軍長楊伯濤被俘虜後,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景象。被押往後方的路上,原被國軍經過的村莊,多半是空城,人民全都躲起來,糧食也都被藏了起來。同樣的路,他曾帶領大軍經過,那時家家戶戶門窗緊閉,路上空無一人,荒涼而肅殺;這時卻見炊煙處處、人聲鼎沸,大卡車呼嘯而過,滿載糧食顯然是要慰勞前線的共軍。他很震撼:
通過村莊看見共軍和老百姓再一起,像一家人那樣親切,有的在一堆聊天說笑,有的圍著一個鍋台燒飯,有的同槽餵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和軍服不同外,簡直分不出軍與民之間的界線。我們這些國民黨將領,只有當了俘虜,才有機會見到這樣的場面。 從這裡,我可以看出來,真的是軍心變了。當人民都不在支持國民政府時,就算有再優勢的武力也是枉然。難怪,兵敗如山倒啊….。

總結:
在戰爭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一般人總是將焦點聚焦在「啊….我們在哪時哪時打了場大勝仗,擄獲敵人多少,殲滅敵人多少!」不然,就是分析某場戰役中運用了什麼好的戰術,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究竟,有多少人會去關心那些倒在地上垂死掙扎的軍民?那些無人關心的屍體,沒有血色的臉龐,在不久前他們可都是活生生的生命;而此時,只有代表死亡的恐懼,圍繞在他們身邊。是怎麼樣的仇恨,引起這麼大的戰爭?有多少人,真正明白我軍和敵人間的分別?有多少人是自願上戰場?又有多少人,身後有個苦苦等待的老母,盼望他回家?最重要的,他們,不都只是被”抓來”當兵的嗎?

不管是哪一個戰場,不管是是分屬哪一個陣營,不管對誰效忠、對誰背叛,不論勝利還是失敗,有沒有一個聲音,會想向所有死去的戰士、失去兒子的母親、失去爸爸的孩子、失去丈夫的妻子說聲…對不起?

戰爭,報廢了太多年輕的生命,為歷史留下沉重的一頁,讓我們心中始終都有個隱忍不揚的痛。我們無力改變,因為時代的洪流導引著我們的方向;但是,我想向我們的前人致敬。畢竟,他們無論願意與否,都已為我們承擔了大部分的歷史重擔。是他們的努力,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我們有幸生處在承平世紀,也是他們辛苦用血淚留給我們的遺產。他們所經歷的痛,我們不能體會,也無力體會。我們要好好珍惜,要有志氣,不要負了他們。用我們的力量,試著創造更美麗的世界。我想這是我們該有的願景,也是應當的責任。

歐璿

文章數 : 6
注冊日期 : 2010-09-07

回頂端 向下

《1949-大江大海》 讀後心得分享 Empty 回復: 《1949-大江大海》 讀後心得分享

發表  世清教官 周二 12月 07, 2010 8:43 am

santa
歐璿同學:
we're so proud of you.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1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