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烽火映白袍」課程討論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2 posters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發表  世清教官 周一 9月 19, 2011 3:31 pm

中華民國新聞台 首播《最後島嶼》



中央社 記者黃慧敏 台北14日電

1950年代初,國共第2波內戰從陸地蔓延到島嶼,自舟山群島到海南島大小戰役,島嶼軍民聯手寫下遷徙故事,鮮為人知,如今都呈現在紀錄片「最後島嶼」中。19日起,將由中天電視首播。

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旗下長天傳播攝製的「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是繼2月間「黃金密檔」後又一鉅作,旺旺中時表示,這是集團獻給中華民國的百歲生日禮。

由知名製作人丁雯靜製作的「最後島嶼」,共分5集,敘述1949年底國民黨內戰失利,退無可退的60萬國軍轉進沿海島嶼;第2波國共戰火的煙硝味,從陸地飄向海洋,從海洋蔓延到島嶼。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國共雙方在各個島嶼上展開拉鋸戰。

這裡的島嶼指的是海南島、舟山群島、南日島、東山島、一江山島和大陳島。隨著韓戰爆發,東亞戰局驟變,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有了新的戰略位置。不過,儘管美國加入防衛台灣任務,但仍阻擋不了這些島嶼必須面臨一個個撤離的命運。

製作單位表示,對台灣而言,紀錄片表面描述的是節節敗退與撤守,其中卻蘊涵了國府的無奈,以及數萬島嶼軍民的遷徙故事。

其中,「反共救國軍」凸顯了那個時代的荒謬。 1949年蔣介石帶著60萬國軍來到台灣,留下一群來不及跟著走的人組成海上游擊隊,不屬於國共任何一方的他們,被形容是土八路或海盜,但韓戰卻讓他們搖身成了「反共救國軍」。

原來,美國為了打贏韓戰,成立所謂的「西方企業公司」,裝備訓練這群不具正規軍身分的游擊隊,在沿海進行騷擾戰,牽制中共兵力;而一心想打回大陸的老蔣總統也自有心中的盤算,他想透過游擊隊,來試探反攻大陸的可能性。

文茜的世界周報之1上 最後島嶼 20110917

1952年10月美國決定在朝鮮半島發動一場決定勝負的生死戰,為了分散解放軍在韓戰的戰鬥力,西方公司決定和蔣介石一起在距離金門東北方140公里的南日島發動一場大型騷擾戰。當年10月10日雙十國慶當天,蔣介石在總統府前閱兵,神情凝重,因為不到24小時後,反共救國軍和國軍將啟動聯合作戰對南日島進行拂曉突擊。

雖然反共救國軍贏得這場戰役勝利,但並未因此結束沿海騷擾戰,因為緊接著,還有一場更大的硬仗等著他們。

此外,1955年1月的一江山戰役,政府號稱720名戰士全數犧牲,比黃花崗72烈士還壯烈,台灣各界忙著追悼,島內瀰漫著悲壯的氣氛。但根據製作團隊查訪卻發現,當年實際參與戰役的官兵有1039人,與外界定調的 720人全數罹難,有所差距。

文茜的世界周報之1下 最後島嶼 20110917

「最後島嶼」製作團隊走訪台灣、大陸、香港、美國,實際拍攝1950年代海南、舟山、南日、東山、一江山、大陳島上,國共交戰的歷史現場、國軍在各島嶼建設的司令部和指揮部舊址,以及當年上萬軍民自島嶼撤離的歷史現場。

紀錄片原音重現蔣介石對舟山撤退軍民談話、完整呈現游擊隊訓練畫面、大陳島撤退中美合作記錄影像、以及解放軍戰俘遣送返台等國防揭密影像。

除了國軍官兵、戰俘、老百姓等歷史見證人的口述外,本片還援用美國中情局CIA檔案、蔣介石日記、國防作戰報告等真實歷史文件,詳實呈現1950到1955年間,海南撤退、舟山撤退、南日突擊作戰、東山突擊作戰、大陳一江山戰役等國軍作戰細節,以及平民百姓撤離家園的故事。片中多幀寶貴歷史照片由中央通訊社提供。

「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19日起中天電視首播,之後中視與公視陸續加入播出行列。


回顧閱讀:誰還記得~鳳山入伍訓時的王生明路(請點擊下列網址)
http://militaryethics.forumotion.com/t137-topic#1002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131616876389


世清教官 在 周三 9月 28, 2011 10:20 pm 作了第 2 次修改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諸島撤退 戰況慘烈,天地動容 美軍落淚

發表  世清教官 周一 9月 19, 2011 10:50 pm

最後島嶼 紀錄國府飄搖年代

旺報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2011-09-16

國府自大陸撤退來台,並不是在時間點上一刀切的區分,事實上,這是一系列島嶼撤退的總結。50年代的中華民國風雨飄搖,大陸沿海從舟山到海南島、長達1500公里的海岸線,原由國軍掌控,駐守30萬國軍在島嶼上,第二波國共內戰指向了海洋、蔓延到島嶼。1950至1955年的各島上攻守的大小戰役,不僅與台灣島上人民的命運相關,也是各小島上軍民的血淚故事。

 長天傳播 系列史詩紀錄片

 《最後島嶼》,是對那段戰爭史的詮釋,更是外省人來台前後的奮鬥史,因為他們的犧牲奉獻,才有了今天台灣民眾的安居樂業,藉此當可反思台灣過去僵化的省籍情結。

 回顧這些小島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旺旺中時集團旗下長天傳播斥資千萬、費時3年實地走訪百餘位當事人蒐集史料,製作大型系列史詩紀錄片《最後島嶼》昨日在誠品信義店舉辦首映記者會,現場冠蓋雲集,包括副總統蕭萬長、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等,都給予極高評價。數十位見證者和家屬,甚至有由海南遠道而來者。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浙東前線指揮官張愛萍部隊,利用165架次的俄製轟炸機,猛炸一江山,這個只有8個中正紀念堂大的小島,承受史所未見的猛烈炮火。這也是解放軍史上首次海陸空聯合作戰。

 這座小島上雖然密布工事,但共軍使用火焰噴射器,將小島上坑道燒到攝氏2000度高溫,人受不了衝出來,共軍就是一陣掃射。據一江山防衛司令王生明之子王應文受訪時表示,助我國防守的美軍人員死裡逃生都忍不住痛哭說,戰況真慘,海水都紅了。

 一江山戰役 海水被血染紅

 王應文的父親王生明跟著長官胡宗南來到台灣,並受命防衛一江山,在國軍史料中,一江山戰役是極為慘烈的一役,國軍幾乎全軍覆沒。王應文還記得,民國44年父親搭軍艦返台,特意帶他到艦上參觀,當時他年幼,王生明也許是心知防衛作戰將生死一線間,特意送他下船到公車站,大雨中,交代他:「爸爸這兩天說的每句話都要記住!」並用一塊小方巾蓋著他頭遮雨,親撫他小臉上不知是雨是淚;幾十年過去,受訪時言及此,王應文激動哽咽,全場觀片者也為之動容。

 東山島戰役則是國軍動用傘兵,向中共占領的島嶼發起反攻的一場仗。1934年出生的馮西榮,1953年他19歲,以傘兵身分參與東山島戰役。那場反攻戰鬥功敗垂成。主因是通訊失誤,馮西榮躲在田中十幾小時,企圖游泳回台,卻被俘獲,歷經勞改、下放、文革浩劫,在大陸落戶,還讀到浙江師範,於1992年重新回到台灣。他的一生,一個大時代的小兵,一段哭笑不得的人生。可以確定的是,其中有太多無奈。

 舟山、海南、大陳 24萬遷徙潮

 1949年大陸各地遷移到台灣的兩百萬軍民之外,1950到1955年間,從舟山、海南、大陳列島來台灣的人數約24萬人,這是另一波的遷徒潮。此次長天傳播進行大規模爬梳,系列紀錄片視野遍及舟山、海南、南日、東山、金門、馬祖、大陳、一江山,足跡甚至到達美東、閩、浙,更獨家登上一江山尋找王生明將軍戰地指揮所。

 原音、影像 重現精準史料

 《最後島嶼》主要特色還包括原音重現蔣介石對舟山撤退軍民談話、完整呈現游擊隊訓練和中美合作撤退大陳島影像,並援用美國中情局檔案和蔣介石日記等史料,進而盡可能精準地將「反共救國軍」的非正規軍歷史精彩呈現。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News-photo-20110916-02
《最後島嶼》紀錄片記者會上,一江山等戰役倖存者、犧牲者後代,在觀看影片後感動落淚。(旺報記者鄭履中攝)

《最後島嶼》 向捍衛台灣的勇者致敬

•2011-09-22 中國時報 【社論】
 風雨飄搖的歲月,人有多少自主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當國家的命運都如此危疑不確定的年代裡,數十萬島嶼軍民,坐上一艘艘艦艇,從一個島,來到另一個島,有些人幸運地在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島存活下來,踏上另一個他們從未預期的人生;有更多人,還來不及抵達另一個島,就在他們或別人的島嶼上,畫下生命的句點。誰還記得他們的血淚嘆息,讓台灣這個島能夠喘息、休養並走上今天的民主繁榮?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耗資千萬,以三年時間製作的《最後島嶼》紀錄片播出,作家龍應台寫下她的感想和傷懷:「原來台灣這個大島,是很多小島的涓涓匯聚使它繁榮的。原來我們的安居樂業,是用很多人的流離顛沛所換來的;原來我們的高樓大廈,是建築在很多被遺忘了的白骨堆上的。《最後島嶼》,是對那些為我們犧牲了的前輩,一個溫柔的敬禮。」

 一九四九年底,國共內戰失利,退無可退的六十萬國軍,轉進沿海島嶼,國共戰火的煙硝味,從陸地飄向了海洋,從海洋蔓延到島嶼。韓戰爆發後,東亞戰局驟變,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有了新的戰略位置。儘管美國加入防衛台灣的任務,但仍阻擋不了這些島嶼,必須面臨一個個撤離軍民的命運。

 一九五○年四月,海南島撤退;五月,舟山島撤退;一九五二年十月,南日島突擊大捷,國軍搶灘成功,然而,隔年七月,東山島空降卻嚴重挫敗,國軍傘兵還沒落地就被殲滅,死傷二千六百多人,七百多人遭俘,反攻大夢就此破碎;一九五五年元月,一江山戰役;二月,大陳島全軍撤離!

 南日島突擊戰中的曾創和,他是解放軍,被俘時才十六歲,「我是獨生子,我不願意死!」求生的意志如此旺盛,從此,他來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島嶼─台灣,在此落地生根,娶妻生子;東山島戰役中的馮西榮,他是國軍,被俘後度過悲慘的卅九年非人歲月,即使被遣返老家安徽,熬過勞改、下放、文革浩劫,歷經各種身體的摧殘和精神的折磨,到老才終於回到台灣取得身分證。

 一江山戰役中的司令官王生明,受命防衛一江山前返台受勳,他特別帶著孩子王應文登艦參觀,離開前一路送兒子到公車站,滂沱大雨中用一小塊方巾蓋著王應文的頭,還交代他,「爸爸這兩天說的每句話都要記住!」王應文一輩子忘不了父親雨中身影,他的父親王生明司令,在戰役中以最後一顆手榴彈結束生命,與他其實不那麼熟悉的島共存亡,「我死則國生,我生則國死」這句話,是王生明有限人生的注腳。

 一九四九年,兩百萬軍民從大陸各地遷移到台灣,展開他們另一個人生,他們的前半生大半輩子只能隱藏在心,甚至對自己的兒孫都難述說;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五年之間,從舟山、海南、大陳列島等島嶼還有廿四萬軍民的另一波遷徙潮,在島嶼與島嶼之間,寫下的是無數人的生命血淚,白日他們如常地工作生活,入夜卻是血流成河、屍骨如山的噩夢,因為戰火而斷裂的人生,永遠有一個填不滿的缺口。

 半世紀過去了,民國一百年,還有誰知道半世紀前,那群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人們,告別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在戰火中以生命捍衛台灣?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被定義為「外省人」,這個標籤甚至迄今都無法從頭上摘下。他們承受鎮壓二二八事件的「外省人原罪」,卻沒有人細究,短暫駐防來台鎮壓二二八的廿一師,在國共內戰期間回防上海,在上海保衛戰中幾乎全軍被殲滅。可以說,這場發生在半世紀前慘烈的島嶼戰役,都是一群人生由不得自己的軍民,他們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中跌宕起伏,嗚咽半世紀而無人聞問。

 《最後島嶼》對許多人而言,或許只是一部紀錄片,但是,對數十萬軍民而言,卻是他們最沉痛的生命故事,他們以一生為中華民國盡忠,以愛融入他們曾經陌生的島嶼:台灣。

 戰火無情,人間有愛,曾經流離失所者,在這塊土地寫下新的人生故事,他鄉已成故鄉,因為他們的犧牲,讓民主和平更見珍貴,他們不是異鄉人,他們是真正保衛國家的台灣人。撫今追昔,少數政治人物何苦還要糾纏,在昔日誤解製造新的對立?更該珍惜的,不就是今日的共存共榮!


莫忘先人用鮮血染紅的青天白日旗~我們必須用智慧與生命,同心協力來捍衛它!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最後島嶼」系列之舟山群島~驚濤裂岸孤葉舟,載不動許多鄉愁!

發表  世清教官 周四 9月 22, 2011 5:51 pm

兩岸史話-最後島嶼「舟山群島」1/3
 原來台灣這個大島,是很多小島的涓涓匯聚使它繁榮;原來我們的安居樂業,是用很多人的流離顛沛所換來;原來我們的高樓大廈,是建築在很多被遺忘了的白骨堆上。「最後的島嶼」,是對那些為我們犧牲了的前輩,一個溫柔的敬禮。───龍應台

旺報 【文/長天影視 整理/王超群】2011-09-17

 喘息之餘,甫定的國府,腳步剛在台灣站穩。1950年代,由大陸國共內戰一路敗退來台的國軍,尚有30萬駐守在大陸沿海島嶼。戰火稍歇,但他們未來的命運仍和國家民族緊緊綑在一起。在接著而來的舟山、海南、東山、南日、一江山、大陳島這些島嶼爭奪戰中,一群無聲的鬥士,用生命保衛了台灣,他們之中甚至有人終生未曾踏上台灣島一步。這群所謂的外省人,有些人離開自己的島,有些人又再度回到了島上。來與去,生或死,夾雜著多少無奈與激情。旺旺中時集團長天影視推出系列紀錄片,刻畫血淚交織的故事,本文試以紀錄觀點回顧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儘管美國加入防衛台灣的任務,但仍阻擋不了這些島嶼,必須面臨一個個撤離軍民的命運。

 1949年底,內戰失利,退無可退的60萬國軍,轉進沿海島嶼,國共戰火的煙硝味,從陸地飄向了海洋,從海洋蔓延到島嶼。國府和已經在大陸逐漸鞏固的中共,雙方在各個島嶼上,展開拉鋸戰。

 韓戰爆發後,東亞戰局驟變,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有了新的戰略位置。儘管美國加入防衛台灣的任務,但仍阻擋不了這些島嶼,必須面臨一個個撤離軍民的命運。

 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裡,成群的島嶼軍民,坐上了一艘艘艦艇,從一個島,來到另一個島。這是他們生命中的最後島嶼。
 
舟山群島─上海後撤的轉進之島

 1949年5月,中共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攻占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國軍向台灣和舟山等沿海島嶼撤退。由於沒有海、空軍和缺乏海上作戰經驗,10月26日,三野二十八軍金門登陸戰失敗。幾天後,三野攻擊舟山的部隊又在登步島戰鬥中再次失利。東南沿海的局面發生了重大轉變。一再敗退的國民黨軍轉守為攻,依靠海、空軍優勢,向大陸發動了反撲。國軍制訂了反攻大陸方案︰以台灣、舟山為基地,一年反攻,三年成功。

 舟山國軍開始對大陸實施海上封鎖和空襲。在渤海、長江口、華東及華南沿海布放水雷,查緝前往大陸的各國商輪,沒收運往大陸的貨物。

 1950年1月25日中午,國府空軍從舟山出動B-24轟炸機12架,以江南造船所為主要目標,沿黃浦江對十六鋪、高昌店、楊樹浦、楊家渡等處投擲重磅炸彈52枚,江南造船所中彈21枚,廠房和機器設備遭受重大損失。

 2月6日,上海遭受了國軍飛機最猛烈的襲擊,史稱「二六大轟炸」。從中午12時25分到下午1時53分,國軍出動大量轟炸機,對上海各發電廠進行狂轟濫炸。上海市發電廠遭到毀滅性打擊。

 得知上海連續遭到轟炸的消息,毛澤東十分焦急,立即請求蘇聯出動空軍協助上海防空。蘇聯方面答應了中國的請求。赴上海的蘇軍空軍由最精銳的莫斯科防空部隊組成,莫斯科軍區參謀長巴基斯基出任司令。2月16日早晨,在莫斯科中央機場,巴基斯基與各部隊指揮員登上飛機。沿莫斯科─喀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赤塔─哈爾濱─北京的路線飛往中國。

 2月19日,巴基斯基等將領抵達上海,與中共華東軍區陳毅司令員會晤。陳毅著重向蘇軍將領簡報。25日起,蘇聯援滬空軍陸續抵達上海。蘇聯援軍令國府以空軍優勢取勝的局面被扭轉,戰況急轉直下。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蘇軍巴基斯基部隊在上海警備部隊配合下,先後連續擊落國府空軍各型飛機,國府調整空軍的任務應轉為防守。與此同時,位於北台灣的基隆港,1950年5月19日,自舟山撤退的14萬軍民,前後4批,分乘86艘艦艇,來到了基隆港。

 當時舟山撤退的軍艦上,擠滿了士兵。當軍艦抵達碼頭,首先迎接他們的,是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和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

 舟山撤退被抓來台少年兵姜思章還記得,「宋美齡女士在碼頭倉庫陽台上,還有很多婦聯會的人,拿了一個白手帕在那裡搖」,她們呼喊「歡迎舟山將士凱旋歸來,協同保衛台灣!」

 姜思章說,「那個時候因為餓得不得了啊,上船以前每個人都發一袋生米,斜背著,我就把那個米袋咬破,在那裡啃我的生米」,班長要大家叫蔣總統萬歲,「我就喊萬歲,然後低頭啃米」,又叫了,班長喊「舉手!」姜思章就做個舉手動作,接著喊萬歲,然後再低頭啃生米。餓急了,叫他做什麼都幹!

 當年隨舟山撤退來台少年桑品載,如今已是位滿頭華髮的知名作家。他記得「靠了碼頭以後,大清早啊,看到了基隆碼頭(18號碼頭)上,紅布條掛著:歡迎舟山國軍抵台啦!」

 「還有學生吹著喇叭啦,那個時候很興奮,」桑品載說,「在海上漂了幾天,離開船的時候,從甲板跨上岸的同時,就有人發慰勞袋。」那是用塑膠做的慰勞袋,裡頭有麵包、有香蕉,包括桑品載在內的許多國軍,都是第一次吃到台灣香蕉,很多年之後,當時來台的國軍老兵,都對吃台灣香蕉印象深刻。這幾乎可說是他們的台灣第一印象。(待續)




兩岸史話-最後島嶼「舟山群島」2/3

旺報 【文/長天影視 整理/王超群】2011-09-18

 1949年8月,解放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大榭島往北打,一路從六橫島往北攻;不到3個月時間,舟山群島至少1/3島嶼,都被解放軍攻下。

 年僅12歲的姜思章和桑品載,身高不到140公分,他們在舟山撤退的行列裡,是比較特殊的一群,因為當時非軍人,或是軍眷身分的人,不得上船,何況他們還只是孩子。姜思章說,在岸上接他們的那些女學生很有同情心,對他說「那麼小也愛國啊!投筆從戎!」分香蕉人家一串他兩串,人家兩個饅頭他四個,但小小毛頭兵的他心想:「我哪是愛國?哪裡是投筆從戎?我是被抓來的啊!」

 1949年5月下旬,9個師2個軍團共6萬名士兵,在中共解放軍的追擊下,從上海撤往舟山群島。胡佛檔案館亞洲部主任林孝庭說,1949年5月,當湯恩伯的部隊要從上海撤退的時候,蔣介石希望舟山能夠成為國軍部隊從大上海地區順利撤出來的重要的一個跳板跟據點。

 舟山群島位於長江口外,距離台灣有500公里之遙。是中國沿海最大的群島,向西是上海的咽喉,向南是台灣的屏障,共有1339座大大小小的島嶼,舟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定海則是舟山島上的行政中心。

 早從1949年3月,人在溪口的蔣介石就著手計畫,在定海設立軍事基地。林孝庭指出,舟山在台灣北方,舟山群島鞏固住對台灣北方的防衛,具有正面的重要作用。

 蔣經國在散文集《風雨中的寧靜》中說,「記得父親引退之後,交我辦理的第一件事,是希望空軍總部,迅速把定海機場建築起來」,接下父親命令的蔣經國不斷穿梭在定海各島之間;民國史學者林桶法表示,「當時中共沒有空軍,蔣介石就認為,如果從定海這個地方,來到台灣,應該比較不會受到阻礙,他有要求蔣經國要好好整建定海機場。」

 現在的舟山群島,共有97萬居民,散居在103個可以居住的島嶼上。和百年前的祖先一樣,他們仍然以捕魚為生。

 當年增援舟山之國軍連長朱有華回憶:「當地的菜啊!雞啊!什麼都不見了。反正動物都沒有看到。」國軍只好吃當地盛產的海蜇。當年戍守舟山之國軍政工王亞光也回想起當時的苦中作樂的趣事。她記得冬天的定海蠻冷的,比台灣冷,「吃飯的時候,我叫伙夫,我說這個太冰了,你給我炒熱一點,好不好?」一炒,伙夫苦著臉說,哇!都變成水了,原來,海蜇皮不能用熱的,一熱就變成水了!

 2010年台北市的舟山同鄉會和其他眾多與大陸維繫淵源的同鄉會一樣,成員都面臨老成凋零,後繼乏人的窘境。同樣是上海長江口的另一個島嶼崇明,在台北市也有同鄉會。台北市崇明同鄉會除了主要以在台發展有成的同鄉設置獎學金,定期發給同鄉子弟外,年年的春節聚會,成為一屆比一屆人數還少的場景。

 和崇明不同的是,舟山同鄉會中,張幗英和陳建倫這兩位都是舟山群島的居民,他們仍可以親身見證當時國軍進駐舟山,以及後來撤離的過程,為歷史留下紀錄。而崇明同鄉會的老人們當年隨國府來到台灣,和家鄉一隔60年,再返鄉時,多半人事已非。

 陳建倫回想,老百姓口語相傳,敗兵要退下來,軍紀很差,老百姓可能會受到干擾。「我們家裡有13道門,門板統統被拿去,都給他們(國軍)拿去當床鋪用。」張幗英說,「我中學讀書時很多軍人來這裡啊,我們家裡也住了軍人哪,都把我們的空房子住去了。」

 舟山群島─島嶼戰爭的首戰之島

 1949年8月,大陸戰局愈發不可收拾。蔣介石看重舟山群島的戰略位置,在兵力部署上,面積不到台灣1/24的舟山群島,駐有12萬5千名國軍。

 從台灣增援而來的5個軍 6萬名士兵,幾乎是20萬台灣國軍的1/3。蔣介石的戰略構想,由52軍政工隊隊員王亞光口中說出,不難明白:「去5個軍,保衛舟山,擋住長江。就是防備中共他們運用長江運輸,國軍要堵住長江。」

 當年國軍駐守舟山群島的舟山防衛司令部的營區舊址,在今時看來,依舊述說著當年戰事的慘烈。憑弔現場,可以看到司令部坐落在舟山島上最大的行政中心定海。耳邊還依稀響起隆隆炮火,60年過去了,現場一磚一瓦目睹見證了國共內戰最後階段在島嶼上的激戰。

 1949年7月12日蔣介石任命石覺擔任舟山群島防衛司令官兼浙江省主席,負責指揮國共島嶼戰火的最前線。石覺生於1908年,廣西桂林人,黃埔軍校第3期畢業。國共內戰期間,石覺從東北、北平、上海,一路轉進舟山。當時浙江沿海的十幾座島嶼,都是他的駐守區域。民國史學者傅鏡平分析,「共軍從長江口出來,要向南進攻的話,走海路就必須要經過舟山群島這一個戰略要地。」

 石覺司令官心頭有如千斤重擔,因為他明白,戰爭的腳步在他一上任,就已來到眼前。1949年8月,解放軍兵分兩路,一路從大榭島往北打,一路從六橫島往北攻;不到3個月時間,舟山群島至少1/3島嶼,都被解放軍攻下。(待續)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20093211821644988
舟山.海灘

兩岸史話-最後島嶼「舟山群島」3/3

旺報 【文/長天影視 整理/王超群】2011-09-19

 這場大撤退,直接牽動了1萬6千多名舟山島民的命運,對他們來說,同樣生活在被海洋包圍的島嶼,但那頭的島是故鄉,這頭的島是異鄉。

 對於戰事過程,趁著大陸勢如破竹的局面一路來到島嶼作戰的共軍,可說銳不可擋。如今舟山烈士陵園內的烈士事蹟陳列館內部的展示牆上,貼滿了共軍解放舟山的勝利照片,似乎還在回味那段讓國軍潰敗的勝利滋味。

 對國軍而言,保衛舟山是阻止洪流的當下選擇。舟山撤退67軍225團國軍孟茂三就說,「那個時候我們的周圍都是共產黨啊!像桃花島啊、岱山島、大塘島、大榭島、金塘島,統統都是共匪占領!」對孟茂三而言,那是不能說出害怕的時候,沒有容許怕的空間和環境,只有殺敵才有活路!

 1949年11月3日下午四點,解放軍重砲轟擊舟山本島東南方的登步島,1萬多名解放軍,對上駐守島上的3千多名國軍。當年國軍被解放軍逼到雞冠礁,登步島四分之三範圍都被解放軍占領,當年200團排長劉修連,也在被追擊的隊伍裡,劉修連回憶「登步島戰役解放軍砲火極猛,我軍挺不住了,就稍微退下來,之後我們又攻上去,到了第二天(5日)早上差不多,共產黨上面攻下來了。」

 浙東解放文史工作者毛德傳說,9個半(連隊)步砲兵攻勢很猛烈,第二天天亮就占領了登步島四分之三。

 石覺急電67軍的劉廉一和87軍的朱致一,共6千餘軍力分東西兩路增援上岸。當時67師的程皓就在增援的部隊裡,他回想那個一生永難忘記的夜晚。

 「5號夜裡凌晨到了沈家門,船已經到了登步島了,但是雞冠礁那邊沒有碼頭,不能夠靠岸,」增援國軍在距海岸百餘公尺之外,就跳海半泅泳地登陸。」

 48小時後,國軍派出114架次戰鬥機,密集轟炸登步島,切斷了解放軍的補給線,戰局突然有了大逆轉。

 孟茂三說,11月4號晚上打到5號一整天,到天亮的時候,台灣的飛機增援,讓共軍無法再到登步島補充火力。登步島爭奪戰是1949年國共在舟山群島戰役中打得最激烈的一次。

 當時舟山登步島居民陳建倫說,軍人之外的老百姓死了20幾個人,都是在防空洞裡頭炸死的。當年的防空洞很簡陋,底下挖一個坑,上面用門板蓋起來,蓋一些土;炸彈一炸門板就垮下去,人在裡面就悶死了。一個洞13個、一個洞14個,一共27個人就喪生。

 孟茂三記得,當時真的是血流成河、屍骨如山,和其他戰場一樣,島嶼作戰生和死同樣血腥、同樣殘忍,也一樣讓身歷其境者不忍回首。

 毛澤東為了舟山發過7次電報,提出的先打定海後打金門。中共認為,定海打下來,把部隊把船隻移到附近又可以打金門。不過戰事慘烈的登步島戰役打了3天終於結束,國軍這才守住舟山本島的安全,國共雙方也在舟山群島各島之間維持了半年的穩定對峙。

 登步島戰役67軍199團連長朱有華記得,蔣經國特別到舟山強調登步島戰爭勝利,不光是穩定了舟山,而且安定了中華民國。

 1950年3月蔣介石復行視事,當年戰地記者華慧英曾跟著蔣經國,將蔣介石在台重新執政的新聞影像帶往舟山以穩定軍心。時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員華慧英透過鏡頭,將國府風雨飄搖中的核心中樞已經復出的消息,對舟山人民而言,卻在看似平靜的小漁村裡,拉扯著國共雙方的力量。有時力量大到承受不起。

 出生舟山岳正武兩位叔叔就受到無情波及。它(舟山稽查處)就說他叔叔是接受共產黨委託的華東軍區委員,就把這些人抓起來,包括舟山有名地方仕紳都抓起來,裝到麻袋裡用石頭把他沉到外海。

 今年91歲的蕭政之是當年舟山岱衢巡防處處長兼滃州縣縣長,在他手中親自執行過槍斃共產黨的任務。

 孩子兵的鄉愁之島

 1949年11月國軍在登步島大捷後,台灣方面士氣大振,蔣經國更身先士卒,走在最前線激勵民心。不過,在整個大戰略的考量下,最終不能改變1950年5月起,國軍自舟山群島撤退到台灣的行動。這場大撤退,直接牽動了1萬6千多名舟山島民的命運,對他們來說,同樣生活在被海洋包圍的島嶼,但那頭的島是故鄉,這頭的島是異鄉。

 時任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的華慧英,因為職業原因,得以一路跟隨蔣經國穿梭在各個島嶼之間。這位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介石長子,在那個戰火烈焰的時代,不僅是父親領導地位的象徵,也是激勵民心士氣的一劑強心針。

 華慧英記得,局勢很亂,各方人馬混成一起,敵我難辨。甚至匪諜、敵軍在自己人中,可說是風聲鶴唳。

 「大陸來的漁船,上面兩塊招牌,這條船共產黨允許它到大陸來,舟山允許他進那個沈家門漁港」,當地老百姓和大陸出來的人都有,最亂的時候,部隊在什麼方位、武器在那裡,說法不一,也很難查證。

 當時登步島國軍,必須使用國府的票券和鈔票,象徵著國府的統治區有效統治及於舟山。

 蔣介石此時心頭是很不好過的。他一方面必須得接受海南失守的事實,還得面臨死守舟山還是盡快撤離的兩難抉擇。(待續)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123343153724
舟山.鄉愁

延伸閱讀~舟山登步島大捷 轉危為安
•2011-09-22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上海淪陷後,國軍陸續撤到東南沿海各主要島嶼,從浙東舟山到福建金門,形成一條弧形防禦鏈。一九四九年十月底,共軍進攻金門慘敗(我稱古寧頭大捷),一周後轉攻舟山群島,眼看共軍就要打下整個舟山,卻在登步島踢到鐵板。
 此役雖非大戰,卻對搖搖欲墜的國民政府注入一針強心劑。蔣介石大為振奮,他函示前線,「登步島勝利,鞏固定海(舟山)全般戰局,使中華民國之國基轉危為安。」
 這一仗打得緊急而驚險。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三日晚,共軍萬餘人從桃花島以帆船強渡上岸,守軍不敵隔日被逼到登步島西北方的雞冠礁,危在旦夕;位於北方與登步島僅隔十公里的舟山本島,情勢危急。
 舟山防衛司令石覺令六十七軍軍長劉廉一緊急增援,務必奪回失土。四日國軍戰機先行轟炸,待晚間退潮六十七軍三個團涉水上岸,分別搶攻登步島三個主要據點。
 六十七軍六十七師二○○團排長劉修連,隨部主攻大山據點。夜晚為避免誤擊,全連一百多人左臂綁著白毛巾,一路仰攻,來回衝鋒多次,連長負傷,副連長陣亡,四名排長除他全部中彈,所剩卅多人,「打得好慘」,劉想起犧牲的戰友,黯然神傷。團長顏珍珠命大,手表被子彈擊中,要不然就打殘了。
 最慘烈的是在制高點流水岩,由六十七師二○一團一路強攻。當地村民轉述老人家的回憶,當年國共兩軍在山體下方拚刺刀,殺聲震天,死傷千餘人,營長藍文光陣亡,至今沿著山體尚存上百處戰壕。晚間風吹樹響,令人毛骨悚然。
 炮台山是另一處據點,由六十七軍七十五師二二四團擔任主攻。該師二二三團與二二五團在舟山沈家門碼頭待命增援,二二五團上士班長孟茂三清楚聽到登步島的隆隆炮聲,如流星雨般曳光彈道,布滿空際,可見戰況之激烈。
 當夜,寒風刺骨,部隊來不及換季,官兵仍穿短袖夏服。舟山司令石覺來巡,即刻送來冬服,待命部隊始得保暖。問及劉修連當夜著何服裝上陣?他想了半天,想不起來,「打了太多仗,穿什麼衣服都忘了。」
 國軍三個團登島後,作為預備隊的六十七師一九九團跟著上岸,投入戰鬥並負責掃蕩戰場。連長朱有華說,團長汪敬煦帶隊突破沿岸各據點後,他發現共軍在戰場不留傷亡,由擔架隊(救護隊)運走,怕影響軍心。該部追到岸邊,看到來不及撤走的共軍帆船,船上推滿了死屍。
 經過晝夜苦戰,共軍殘餘部隊不敵國軍反攻,緊急竄回金庸筆下的桃花島,戰鬥於六日凌晨三時結束。迄今雙方宣稱的死傷人數懸殊,保守估計,這場戰役兩軍各戰死二千多人。
 五十年後,中共在登步島興建一處「登步戰鬥紀念館」,在雞冠礁附近的山坡上,豎立「登步島戰鬥革命烈士紀念碑」;桃花島成了當地愛國教育基地,老師帶著小學生坐船上島參觀,聽著導遊介紹共軍當年的英勇事蹟。
 走在登步島的鄉間小路,只有記者緬懷戰死的國軍,對走樣的歷史感到無奈。聽說當年這裡有國軍墓地,文革期間全遭破壞。
 朱有華有感而發,國人大多記得古寧頭大捷,歷年都有紀念活動,對登步島大捷卻很陌生,年輕一代甚至未曾聽過。
 六十七師因功被賦予「登步部隊」的榮譽代號,昔日戰友每年在台都有聚會,最近幾年則冷清許多,因老兵年歲增長,又逐漸凋零。他們的事蹟逐漸被人淡忘,而對岸的紀念活動正要大張旗鼓。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223
上海淪陷後,國軍陸續撤到東南沿海各主要島嶼,從浙東舟山到福建金門,形成一條弧形防禦鏈。一九四九年十月底,共軍進攻金門慘敗(我稱古寧頭大捷),一周後轉攻舟山群島,眼看共軍就要打下整個舟山,卻在登步島踢到鐵板。圖為登步島雞冠村,國軍一度在此被圍,所幸增援部隊趕到擊退共軍。最遠處為舟山本島,相隔10公里。(亓樂義攝)

延伸閱讀~蘇聯加入戰局 我空優盡失棄守
•2011-09-22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舟山撤守,有一個緊迫的因素是蘇聯參戰。因中共之請,蘇聯米格十五噴射機首次進駐上海虹橋機場,並在一九五○年四、五月間,先後擊落由舟山機場起飛的五架國軍戰機,在空優盡失的情況下,國軍除了撤離別無選擇。
 上海淪陷後,國軍因有空中優勢,多次派機轟炸上海,中共束手無策。為解決空防急需,中共和蘇聯商定,由蘇派遣一個米格十五飛行團,由蘇聯空軍中將巴基斯基率領,進駐虹橋機場,擔負上海、南京一帶防空任務,委由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直接指揮。
 資料顯示,該團另有一項任務,是以師傅帶徒弟方式,進行米格十五噴射機對共軍的改裝訓練,由共軍即將成立的空軍第十團接手。
 該團是中共首支噴射機航空部隊,一九五○年七月中旬組建完成,而同年四、五月間,國軍五架軍機被擊落,很可能就出自蘇聯空軍之手。只是官方從未承認,以免美軍介入,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蘇聯協助下,中共華東軍區空軍快速成長,除有購自蘇聯戰鬥機,另有轟炸機五十多架,陸續進駐虹橋、嘉興等機場,準備大舉對付舟山守軍。時任華東軍區參謀長張震信心滿滿,他對中央軍委保證「萬事俱備」,這年六月中旬或七月即可對舟山發動攻擊。
 舟山突然撤退,張震也沒想到。六月底,韓戰爆發,中共的戰略重心逐漸由東南沿海轉向東北,台海危機暫時得以紓解。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2233
「登步戰鬥紀念館」裡的戰事圖,標明共軍當年的進退路線。(亓樂義攝)

延伸閱讀~無外援掩護 保密到家 14萬軍民移防撤離 保衛大台灣
•2011-09-22 中國時報 【亓樂義/專題報導】
 登步島戰役結束,中共整整半年未敢侵犯舟山,暗地則在積極準備。一九五○年五月,共軍調集兩個兵團,加上海空優勢,計畫分南北兩路大舉登陸舟山。形勢所迫,舟山守軍也準備撤離。
 經過通盤考慮,蔣介石四月底在日記裡寫下他的決定,「決心放棄舟山群島,集中全力在台澎,以確保國家微弱之命根。」
 撤退行動極為保密,因國軍獨立撤離,沒有外援掩護,隨時可能遭遇共軍阻擊。連長朱有華說,當時「保密到家」,他毫不知情。撤退前部隊天天戰備行軍,帶著口糧,凡唱軍歌,必唱「保衛大台灣」。
 朱有華表示,當時士氣高昂,他以為國軍準備反攻,共軍似乎也判斷國軍可能打上海,沒料到居然是要撤退。
 五月十六日當晚,朱接到「移防」命令。部隊上船,全部留在船艙,不准上甲板,行動隱密,他才確信要撤退。
 由於守軍分散四處,司令部需發電報到各島駐軍指揮官手上,電文密碼只有兩個字,即上船時間。撤退當天,電台報務量大增,一些發報基層已經嗅到「移防」味道,猜想要去台灣了。
 撤退時,駐守舟山的王亞光說,老天幫忙,接連三、四天大霧,船隻走動,都看不清楚。
 五月十九日,從舟山撤退約十四萬軍民,前後多批,乘八十多艘船艦,分別駛入基隆港和高雄港。
 事後,共軍高層覺得奇怪,「舟山之敵突然全部撤退。」原想要六月底至七月初,力求全殲舟山國軍,沒想到坐失時機。
 據共軍華東軍區參謀長張震回憶,他們當時分析國軍撤守原因有三:一、舟山距台較遠,補給困難。二、共軍準備多時,具海空優勢。三、蔣擔心兵力分散,恐遭共軍趁台島兵力空虛而越島直取台灣。
 這些分析基本接近實情,尤其到一九五○年初,舟山駐軍已增至五個軍,台島確有空虛隱患。同時,共軍初具空中優勢,登陸船隻不足的問題基本解決,國軍堅守無益。
 環視全局,共軍高層說了一句,「蔣介石做了一個不失為明智的抉擇。」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Large

延伸閱讀~丁渝洲:攻或撤 老總統戰略正確
•2011-09-22 中國時報 【呂昭隆/台北報導】
 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表示,舟山島撤退前,國軍先打贏一場登步島大捷,這場戰役是國軍東南沿岸節節退敗後,所打的一場很漂亮的戰爭,登步島大捷暫時止住共軍打下舟山島的目標,得以讓島上駐軍撤回到台灣。
 丁渝洲認為,舟山島距台灣太遠,如果當年堅持守到最後,可能是一場災難,因此,撤軍是明智的抉擇。
 丁渝洲說,當年東南沿岸島嶼的攻防或撤退,可看出老總統的戰略,有攻有守,守是為了鼓舞軍民士氣,幾十萬大軍結集在台灣與外島,如果全不採取攻勢作為,軍隊士氣就會出問題;但如果不能守,或守不下來,不得已也絕不戀棧,老總統也不會草菅人命,硬要官兵犧牲。舟山島、海南島與大陳島的撤退,都應做如是觀。
 丁渝洲說,像國軍打東山島,付出慘痛代價,以及民國四十年代初的島嶼攻防戰,在軍事上它有其鼓舞軍隊士氣的效應,在政治上則是宣示中華民國反共的決心。丁渝洲說,一江山失敗後,國軍隨即自大陳島撤退,時機也選得對,相當明智。
 丁渝洲說,民國四十年代初的島嶼攻防與撤退,老總統的戰略與戰術相當正確,很多島嶼就算打下來了也守不住,最後集中兵力守住台灣與金馬兩島。老總統當年有兩件事做得很對,一是在主權上的堅持,一是指揮權上的堅持,當年的島嶼撤軍,美方本來也要我金馬駐軍也撤,但老總統堅持不讓,指揮權就是不放手,最終挺過來。
 丁渝洲說,民國四十年代的國共戰爭,除了一江山是中共第一次打三棲作戰外,其餘都是傳統的戰爭,自美軍協防後,我在海空軍即占有局部優勢,遂能穩住台澎金馬。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2234
圖遠處為流水岩高地,曾發生激烈肉搏戰。(亓樂義攝)

延伸閱讀~少年遭強行拉伕 舟山親娘斷腸
•2011-09-22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即便國軍在1949年打贏2場戰役,仍無法改變1950年5月必須撤退舟山群島的無奈。撤退行伍中赫然發現不少少年被強行拉伕到台灣。行前,他們的親娘在碼頭哭斷腸,令人鼻酸。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百年獻禮─「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紀錄片今晚9時在中天頻道播出「再見舟山」,且聽白頭舟山少年話當年。
 1949年5月,國軍在上海戰役中潰敗,6萬官兵迅速撤往舟山群島。自此,舟山群島成了國府從大陸撤往沿海島嶼的第1站。這個被蔣中正視為跳板的舟山群島位於長江口外,距離台灣500公里,向西是上海的咽喉,向南是台灣的屏障。
 1949年11月3日,中共解放軍重砲轟擊舟山本島東南方的登步島,1萬多名解放軍對上駐守島上的3000多名國軍,國軍節節敗退,3/4的登步島被解放軍占領。
 隨後,國軍派出114架次戰鬥機密集轟炸登步島切斷解放軍的補給線,戰局突然有了大逆轉。國軍在登步島戰役中獲勝,守住舟山本島的安全,國共雙方在舟山群島間維持半年的穩定對峙。
 1950年上半年,解放軍對舟山國軍的威脅加劇,蘇聯軍隊也加入國共島嶼戰局。得知解放軍將再次發動戰事,蔣中正1950年4月27日視察舟山後,在日記上寫道:「決心放棄舟山群島,集中全力在台澎,確保國家微弱之命根」。
 他急電舟山防衛司令石覺,準備撤退事宜。5月10日,以「美援及日本賠償物資運輸計劃」為行動代稱,躲避解放軍的注意。
 1950年5月19日,舟山群島8個島共14萬軍民在大霧和28架飛機的掩護下,分乘86艘艦艇來到基隆港。撤退行伍中,有不少只有10多歲的少年。
 今年74歲的姜思章回憶,山腰上有幾個士兵衝下來抓住他和同伴,「我們用哭啊求啊那一套,沒有用。」其中1名少年聲稱有疝氣不能當兵,走了沒多遠,立刻遭到士兵槍殺。姜思章說:「看到他那種抽筋,那個抖,(我)嚇壞了。」
 天亮後,他們換上老兵軍服,不久就被迫離開世居的島嶼,來到生命中的最後島嶼台灣。
 61年後 姜思章重返當年被迫離開舟山的岱山碼頭。他指著沙灘說:「這是我生命過程當中難忘、最痛苦的地方。」
 當年,姜思章被帶到這裡,碼頭前擠滿撤離的國軍及不願孩子被帶走的親娘。往事歷歷,他說:「船快開的時候,碼頭上的婦女湧進來,你說她是求也好,哭也好,她在那裡咒也好」,她們哭喊著「救救我兒子,救救讓他回家來。」
 到了基隆港,姜思章說,「一下船歡迎他們的女學生看到他們,就說『那麼小也愛國啊,投筆從戎』,人家1串香蕉,我2串,人家2個饅頭,我4個」,當時他心裡想的卻是:「我哪是愛國,哪裡是投筆從戎,我是被抓來的啊!」
 與姜思章有著同樣遭遇的作家桑品載,當年躲在船艙裡跟著軍隊來到台灣,在基隆港下船後獨自1人在街頭流浪3個月。那年,他才12歲,身高只有140公分。
 桑品載說:「來台第1次吃到台灣香蕉,每天吃香蕉,好吃, 真的好吃」;只是「從5月到8月是很艱苦的一段時間。」他說,有天碰到1名士兵跟著對方到基隆的部隊,孫立人看到了問說:「怎麼還有小孩呢?」後來「就把我送到幼年兵去了。」
 不論是志願還是非志願,來到台灣的舟山群島壯丁共有1萬3521人。蔣中正對國軍在舟山群島強行拉伕一事,十分憤怒,並要求強行拉伕的第45師解散撤辦。
 而對來自舟山這群10來歲的孩子兵來說,以他人名字活著的淒涼,比不上思鄉的痛楚。急欲脫離軍旅生涯的姜思章,因不願簽署自願留營連署書,成了思想犯,被判刑3年。
 去年4月,製作單位陪同姜思章在國家圖書館找到1950年11月的報紙,看到他父親刊登的尋人啟事。姜思章讀來,不勝唏噓。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INA120_S_INA120_100x140


世清教官 在 周四 9月 22, 2011 6:08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最後島嶼」系列之南日島&東山島~南勝東負兩樣情,奈若何悲歡晦明!

發表  世清教官 周四 9月 22, 2011 5:56 pm

遺忘東山南日 1/5
馮西榮悲慘滯陸 曾創和在台生根 被俘國共軍 命運大不同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190M
▲東山島一役被俘的前國軍傘兵馮西榮,在大陸度過39年的悲慘歲月後,終於回到家鄉台灣並取得身分證。(劉正慶攝)

中國時報【劉正慶/專題報導】2011/09/19

  南日島和東山島戰役,國共兩軍各取一勝一負,雙方各虜獲敵方士官兵數百人,旗鼓相當。但南日島被俘共軍曾創和在台成家且落戶生根,東山島被俘的國軍馮西榮則度過三十九年的悲慘歲月,兩岸間兩場戰役,刻畫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

  提及往事,老兵馮西榮也不禁潸然淚下。回憶起當時混亂的戰場,他說,空降東山島的傘兵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與同袍失聯後,便依戰敗軍規持槍打壞攜帶的通信裝備並卸下軍服,栽進稻田裡躲藏,再伺機夜泅渡海尋求奧援。


  分不清方向的馮西榮,一味往岸邊燈光處游去,卻不知已進入「匪區」,從此揭開他三十九年的非人歲月。和六十餘位同袍集中關押數日期間,先是被共軍嘲笑蔣介石就是個「運輸大隊長」,不斷把國軍的人員、裝備送給大陸,在福州改造洗腦三個月後,旋被遣回原籍安徽老家。

  返鄉沒有帶來絲毫喜悅,因親友要與欲推翻共產政權的「蔣軍」鬥爭到底,馮西榮嘆說,三不五時的監視、調查和批判運動,那種身體上的摧殘和精神折磨,讓自己深感兩邊不是人,「戰死的人倒好,活著的人,人生是悲慘的。」

  為延續家族香火而投降來台的曾創和,比起馮西榮就幸運多了。現住屏東的曾創和表示,南日島一役被俘後,並沒有受到虐待,但在新店陸軍監獄和五百多名俘虜學唱反共抗俄歌時,還是不太敢唱,因為三百六十度轉變太大了。

  雙臂刺有「反共抗俄,復興中華」的曾創和說,儘管加入國軍仍被監視好幾年,但他始終認為,台灣是自己的國家,當年又不是投降外國人,來台十年後娶妻生子,「現在的日子好像是天堂」,「兩岸間的是是非非,我們不要去想那麼多,只要是為了國家,只要是愛國沒有什麼錯。」



優勢兵力搶灘 南日大捷 2/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News-photo-20110919-01
參與南日島突襲的前國軍排長孟茂三(左),指著親寫的回憶,對當年正副連長在肉搏戰中陣亡一幕,仍歷歷在目。(劉正慶攝)

•2011-09-19 中國時報 【劉正慶/專題報導】

 一九五○至一九五五年,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群被遺忘的戰士,在東南沿海島嶼和共軍決一死戰,如一部輝煌壯烈的史詩,振奮了國人,也奠定台灣日後繁榮的基礎。自今(十九)日起一連五天,以第一手資料和親身行腳,為您揭開東山南日、一江山、大陳、舟山、海南等五大島嶼保衛戰。這是壯烈無畏的血戰場,今逢建國百年推出本系列專題,既是緬懷先烈,也作為策勵未來的一種反思。首篇南日島與東山島戰役,透過當年參與者的現身說法,冀為讀者帶來不同省思。

「出師告捷,大獲全勝。以大吃小,終有所獲。」一九五二年在總統府前主持國慶閱兵大典,神情還十分凝重的蔣介石,隔日獲知南日島大捷後,對參戰部隊親書上述嘉獎通電,因這場戰役,全殲共軍一千三百餘人、其中約半數被俘,而國軍陣亡不足百人,台灣軍民士氣大振。

 國軍撤離神州以來少有的大勝,讓蔣介石反攻大陸的信心倍增,不到一年時間,再次籌畫更大規模的東山島之戰。

 指著記有昔日各團番號和師團長姓名的小筆記,當年在國軍七十五師二二五團任機槍連排長的孟茂三娓娓道來南日島作戰情景。他說,十月十日晚上九點,師長汪光堯和團長廖發祥對集結於金門料羅灣海灘的部隊,正式下達作戰命令,十一日凌晨登陸艦抵達南日島外海,在艦砲掩護下,各艦艙門大開、LVT駛出,茫茫薄霧中,國軍一舉攻取岩下漁村。


 位於福建莆田外海的南日島,在汪光堯師六千餘官兵縱深穿插、分割包圍駐島的共軍後,大陸再以四個營的兵力和水兵師陸戰營二個連,分批前往增援,但每次援兵上島向前推進,都遭國軍四面殺出。

 反共救國軍黃菁華就說,增援的共軍沒算好風浪和潮汐,還沒到岸上,拿炮筒的找不到炮門、拿炮彈的找不到炮筒,國軍從占領的高地往海灘一掃射,共軍根本無法前進。

 被俘的共軍曾創和回憶說,當時他才十來歲,搶灘時還是指導員(輔導長)幫忙從機帆船上抱下去,上岸後也不知國軍在哪?一個連打到最後只剩十多人,當國軍從高地衝鋒掃蕩,被刺刀和槍指著時,不像選擇自殺的幹部,曾創和坦言,「家裡沒有父母親,我是一個獨生子,我不願意死」,加上叔叔私下曾說過,國民黨到台灣後改進很多且自由,他只好舉手投降。

 以六比一優勢兵力取勝的南日島大捷,曾創和表示,增援的共軍其實沒受過什麼訓練,上陣時沒有鋼盔和刺刀,有槍也沒有子彈,靠的只是趕鴨子似的作戰精神。事後,震怒的毛澤東電令沿海軍區針對可能襲擊的島點,訂出明確的增援計畫,這卻為國軍接下來的東山島戰役埋下慘敗的伏筆。


東山空降挫敗 粉碎反攻夢 3/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News-photo-20110919-02
在東山島戰役擔任海軍陸戰隊參謀長的孔令晟說,國軍對大陸沿海島嶼實施突擊作戰,是為了配合韓戰和台灣的安定。(劉正慶攝)

中國時報 【劉正慶/專題報導】2011-09-19

 一座六層樓高的媽祖石雕像矗立在東山島天后宮的聖母山上,名為「海峽和平女神」的媽祖迎來一批批兩岸遊客和信眾,但鮮有人知道,五十八年前的福建東山島,在韓戰打得難分難解之際,也曾發生一場激烈的戰爭,國共雙方死傷慘重,同時改變了無數士兵的命運。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六日凌晨三點,十六架載著約五百名傘兵的運輸機自新竹空軍基地起飛,一小時後,通信士馮西榮等人一開艙門,只聞地面槍聲大作,已跳傘的劉堯往天空看,一道道紅色槍痕劃破天際,多名傘兵尚未落地即告陣亡。

 被共軍俘虜的馮西榮回憶說,途中一架載運收發電台的運輸機迷航、另一架故障折返,一抵空降點,他就知道壞事了。不僅黎明初曉地面看得清楚,沒有電台,傘兵便無從得知接下來的命令並匯報戰況,加上機隊未掌握空降距離導致集結時間延長,這已註定折損三分之二兵力的結局。

 此時,編組為「河北支隊」的海軍陸戰隊第一旅,在旅長何恩廷的的指揮下順利搶灘。時任河北支隊參謀長的孔令晟表示,陸戰隊朝共軍堅守的一一○高地推進時,親見傘兵零星降落成了炮靶;奉命接應傘兵的陸戰隊第三大隊副大隊長屠由信說,預定與傘兵會合的陸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到達空降點八尺門時,已和傘兵完全失聯。

 負責毀橋阻截共軍援兵失利的傘兵失聯、陸戰隊撤回湖尾高地分守要點後,孔令晟憶及,主攻共軍八○團的我一三五團團長袁國徵雖拿下東山縣城,但一三四團林書嶠部因海灘狀況掌握不確實,登陸已呈前後分離狀態,加上沒做好攻堅準備,一一○高地始終攻克不下。

 在四十五師師部擔任運輸連排長的閻啟明受訪時也表示,各配一支反共救國軍突擊大隊的陸軍三個團,雖在縣城俘虜一百多名民兵,但他們對國軍講,「你們現在才來啊,我們頭三天就知道你們要來了。」當時他就心想,這場戰役玩完了!

 閻啟明說,整場戰鬥,除了傘兵外,一三四團在師部增援下,以正面仰攻共軍梯形碉堡的伏射,死傷十分慘重,而金門防衛部司令胡璉十七日乘炮艇趕到東山,一看情況不對,就喊著「撤退!快撤退!再不撤就來不及,要不然就給他們包圍了。」

 已身處包圍圈的劉堯和馮西榮表示,指揮部雖空降另一兵士通知其餘傘兵撤退,但他們卻不知往哪撤?就算撤,也已來不及。閻啟明則說,共軍五門「梅花炮」從高地往海灘一打,海軍軍艦根本無法靠近放下登陸艇,倉皇撤退的部隊,不僅所有武器裝備都往海裡扔,負責掩護的一三五團副團長胡澤熙在岸邊甚至頭都被炸開,當場血肉橫飛,「東山島打得很狼狽,打得很慘」。

 十七日下午乘最後一批水陸兩棲運輸車(LVT)後撤的孔令晟說,起錨時從望遠鏡看到海灘上黑壓壓的人影竄動,和陸戰隊司令周雨寰討論後,決定再回去搶救仍在島上的袁國徵部,當晚八點左右,一三五團已失去控制且一窩蜂地向LVT奔跑,無法做有秩序的撤退。

 不到二天的光景,代號「粉碎計畫」的東山島戰役結束,國軍七一五人被俘、死傷二千六百餘人,即使美國中情局所屬的「西方公司」支援裝備並提供訓練,但這場帶有實驗性質的戰役,孔令晟引述胡璉在檢討會議中的說法指出,「國軍是用農業社會的軍隊和觀念,去打工業社會的現代兩棲作戰」,但換來的只是生還傘兵呂天祿所述,傘兵在占領另一處二○三高地後,把國旗插上去,短暫飄揚了四個小時。


影子部隊 被遺忘的反共救國軍 4/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Matsu-38dca294b61c98e13a52599d3be39c87

•2011-09-19 新聞速報 【中央社】

 長天傳播製作的紀錄片「最後島嶼─台灣防衛戰1950~1955」今晚播出「游擊南日、東山」。片中揭露台美的「影子部隊」-反共救國軍鮮為人知的過往。

 1949年,前總統蔣中正帶著60萬國軍來到台灣,但沿海還有一群來不及跟著走的人,他們為了生存,逃到東南沿海島嶼加入游擊行列,他們不屬於國共任何一方。當時的中國電影製片廠攝影華慧英表示,「說他們是游擊隊、海盜或是土八路都可以。」

 這群原本可以遠離國共紛爭,找到存活方式的人們沒想卻到因一場韓戰,將他們推向邊緣戰場的最前線,甚至被冠上反共的稱號。他們叫做「反共救國軍」。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中共發起「抗美援朝」,號召百萬大軍參與韓戰。為了牽制解放軍在韓戰的部署,美國中央情報局以「西方企業公司(簡稱WEI)」為白手套,和蔣中正合作,當時的總部靠近現在台北圓山的花博位置。

 英國航空史作家包柯克在節目中指出,西方公司業務是發動沿海突襲,藉以牽制中共兵力,不致全部投到韓國戰場,好讓美國打贏韓戰;而一心想打回大陸的蔣中正,也正盤算著透過游擊隊,試探反攻大陸的可能。但為了避免國際紛爭,美國和國府的合作都只能在檯面下進行。

 當美國對韓戰吃緊時,西方公司意識到沿海騷擾戰術已不可行,他們以游擊傘兵部隊取代反共救國軍的沿海騷擾戰術,成為攻擊和蒐集情報的第一線。

 1952年10月,美國決定在朝鮮半島發動一場決定勝負的生死戰,為了分散解放軍在韓戰的戰鬥力,西方公司決定和蔣中正在距離金門東北方140公里的南日島,發動一場大型騷擾戰-南日島戰役。

 當年,雙十國慶當天,蔣中正在總統府前閱兵,此時他神情凝重,因為不到24小時反共救國軍和國軍將啟動聯合作戰,對南日島進行拂曉突擊。這場戰役國軍獲勝,俘虜解放軍596人。

 但隔年7月的東山島之役卻發生台美指揮司令出現雙頭馬車的窘境,加上西方公司錯估潮汐時間,埋下失敗的第一步。更令人錯愕的是,國軍傘兵在降落前分別接到前線的胡璉和西方公司發出的降落地點不同的指令,傘兵力量被迫分散,戰力無從發揮。

 劉堯當年是游擊傘兵部隊一員,他在生前受訪時表示,「東山作戰的傘兵弟兄,早在還沒登陸前已經犧牲。」不過,儘管傘兵部隊無法發揮戰力,但安全降落的呂天祿仍然讓中華民國的國旗重在東山島上短暫飄揚了4小時。

 解放軍迅速調動萬餘援兵,搶在漲潮前從東山島南北方向前進。眼看大軍壓境,胡璉避免國共之間展開遭遇戰,下令緊急撤退。

 這場以實驗傘兵部隊作戰能力的東山島戰役,就這樣匆忙結束。上千名陣亡的東山島國軍戰士,僅有46人葬在金門太武山公墓裡還有一處紀念東山島戰役殉職國軍的陵園裡,還有更多國軍遺骸,埋進了東山島的泥堆裡,很少被提及。

 南日島戰役解放軍戰俘曾創和,到了台灣當上了國軍,他在節目中表示,投降時就想到父母親,生他一個孩子,如果他死了,家裡就滅亡了。他哽咽說,「退伍後成家立業,我心裡就很高興。」

 至於東山島國軍傘兵馮西榮,他被俘後,走過反右派鬥爭和文化大革命歷經下放勞改,後來考進浙江師範大學,在大陸落了戶。1992年回到了台灣,展開新的人生。這兩場戰役也因而成了「交換身分」的戰役。

 如今全台僅存的反共救國軍不超過500人,在退出歷史舞台後,很少人再記得他們的過往。60年過去,為了要求游擊隊5年的補餉,16年來,他們多次向立法院陳情,但始終沒有結果。


南日島被俘共軍新生-曾創和:撿來的命,便好好活 5/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119
曾創和與妻子在家門口的合影。過去兩人為了不影響兒女,皆嚴守不在家裡吵架的原則,如今兒女長大成人離家,他們卻還是如此相處,無論有再大的怨氣,在家裡一定只有嘻笑,要吵也是約到外頭吵,吵到雙方都沒力氣才回家。

榮民文化網 曾創和

「有些事能說,有些不能。」一開始,曾創和就起了個這麼懸疑的開頭,聽他娓娓道來,才知道他與其他老兵的不同。
出生於福建的曾創和並非民國三十八年後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他是國軍於民國四十一年從金門發動奇襲,攻打福建南日道這場戰役的俘虜。也就是說,他原本是共軍,隸屬於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水兵師陸戰營,是被俘虜來台,經過新生教育後才歸順國軍。

「還好現在兩岸情勢不像過去那麼對立,像這些事,以前擔心異樣眼光,怎麼也不敢說。」說到這裡,身高不高的曾創和縮起臂膀坐在沙發上,身子似乎更小了些。

成為俘虜的日子,是從在金門關六天開始,六天後隨登陸艇送到高雄新兵碼頭,一下船只見天色昏暗,四周黑壓壓的,什麼也看不清楚,還沒看清台灣本島的長相就被送上裝煤炭的貨車,懷抱著不安,顛簸一日一夜才到位於台北縣安坑的陸軍監營。回憶歷歷在目,到現在曾創和還清楚記得當時的單位是新店八七九保安司令部,為了與其他士兵區隔,俘虜穿著胸口上頭繡著「新生」兩字的藍衣藍褲,,十多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吃喝拉撒都在一起,他們沒有自由活動的時間,沒有出操也沒有訓練,而是在監營裡做手工,將成品交給軍方,換取營內自印只能在營內使用的貨幣。

這樣的日子過了整整一年,到了民國四十二年九月,曾創和才轉為國軍,離開新店,轉送到金門。

「我的階級是二等兵。」說到這裡,曾創和才露出笑容。二等兵這個最基本的階級,對一般人而言,一入伍就能拿到,但對曾創和來說,意義不凡,那是他跨過台灣海峽,跨過敵對陣營,當了一年的俘虜才換來的身份,能自由觀看周遭景色,能自由使用新台幣,胸口也不再繡有標示差異的「新生」兩字。

當兵的日子還算平穩,民國四十三年回到台灣,四十四年改編為海軍陸戰隊,民國四十五年隨著單位調動來到屏東龍泉,一直到民國五十二年認識妻子,生活才有了變化。

曾創和的妻子姓李,是台東原住民,兩人在左營認識,年紀相差十三歲,他聽說妻子全家有八個姊妹,為了生活經常到山裡撿柴火到台東賣,還常被山林管取締,每天的日子都在餓、苦、躲中渡過,他心裡起了憐惜。

想起自己十多歲便父母雙亡,也沒有兄弟姊妹,當時正好共軍打來,只好加入共軍,當兵不到一年就遇到國軍突襲,才打一次仗就變成俘虜。從福建到金門,從金門到新店,從新店到屏東,生命歷程總是不斷漂流,在台灣遇見妻子,兩個苦命人一見如故,儘管兩個人在一起也不見得能擺脫苦日子,但有人陪伴的苦日子總比一個人孤獨的苦日子有意義,兩人決定結婚。

只是當時一窮二白的曾創和哪有錢給聘金籌備婚禮,妻子帶曾創和回家看家人,老的小的全都反對,曾創和沒有因此打消念頭,反而激起作戰鬥志,一聽到反對意見就去買兩瓶四塊錢的太白酒,喝到酒酣耳熱,先跟對方成了朋友,對方也就答應了,以此個個擊破,最終才獲得全體家人的同意。

當時曾創和的月俸才一百元,太白酒一瓶瓶買下去,花到一毛不剩,還得預支兩個月的薪餉印紅帖買郵票。沒錢租禮車,只好搭著三輪車迎娶妻子,連床鋪都是跟人借來的。

婚前曾創和稱呼妻子「秀月」,妻子則叫他「老曾」,這個稱呼一直到婚後還是沒改過來,「老曾」從年輕叫到年老,果真白頭到老。

婚後有了小孩,家庭負擔沈重,軍餉無法應付家裡開銷,決定退伍自己創業。不懂做生意的竅門,拿出所有積蓄買了台爛貨車,常出問題,兩個月後生意失敗,不但賣房子還錢,還得靠著軍中友人送米菜接濟才能維持生活。

這段時間,曾創和開過計程車,也曾與妻子一起到桃園鶯歌磚場當工人,回想起這段流離失所的日子,曾創和說當時實在沒有安全感,生活只有窮與苦,尤其是在鶯歌磚場這段時間,拖累妻子一起住在工寮受苦,吃不飽只能找野菜挖竹筍,一下雨地上便是一片泥濘,棉被裡還經常鑽進青竹絲,嚇得老婆連睡覺都發抖。

直到來到屏東農場安置,他才覺得生活安定下來,雖然是一片常有眼鏡蛇出沒,長滿瓊麻與仙人掌的礫石地,但曾創和一個人徒手花了兩年整理,獨自砌磚瓦蓋房子,將這片荒地開墾成農地,有了自己的家。

「經歷過這麼多事情,現在還活著,就是撿到的。」曾創和嘆口氣,接著大笑一聲說:「既然是撿到的,那就好好活,苦一點也無所謂。」

對於這樣的結論,曾創和感觸很深,在許多自覺已經窮途末路的時刻,都曾得到他人的相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剛從金門調職到台灣,發現身上的錢少了一元,不夠搭車,當時的一塊錢是紙鈔,不算小,他左顧右盼,在茫茫人海中看不到一個認識的人可以借錢。

最後是一個穿著學生制服理平頭的高中男生借給他一塊錢,他手中捧著那張紙鈔,心裡太過激動,謝謝兩字反而說不出口,連對方的姓名地址都沒有問,眼睜睜看著對方搭著往台南的車離去,他當時就這麼立在原地,一直到對方搭的車轉出視線外,他仍舊是紅著一雙眼,連眨都不敢眨一下。

這一塊錢,不多也不少,在他全然不知所措的時刻,從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手上接下,曾創和說,他一輩子也不會忘。

而今,曾太太在先生建造的小平房門口種起蘭花,她開心地介紹這些她親手栽培的蘭花。尤其在小孩長大離家後,這些蘭花猶如她的寶貝,是她們夫妻倆最大的樂趣。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3353572070_e03dd99239_o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最後島嶼」系列之一江山~硝煙延燒一江山,不啻為琉璜島戰!

發表  世清教官 周四 9月 22, 2011 5:57 pm

諸島撤退 一江山戰役保住台灣

中國時報 【呂昭隆/台北報導】2011-09-16
 
一江山戰役,中共是以十數倍於守軍的兵力打一江山,也是中共唯一的三棲作戰,共軍犧牲數千人,代價太大,使中共從此對進犯台灣戒慎恐懼。



國防部副部長趙世璋說,國共內戰長江失守之後,國軍於華南戰場亦相繼失利;所幸,東南沿海自舟山以南之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各島嶼,已由國軍部隊先期佔領,並得海軍與地方之反共救國軍協力防務,重新建構起一道可恃的防線。這些東南沿海諸島嶼,均鄰近大陸各港灣、河口,可對共軍有效進行閉關封鎖,使共軍有如芒刺在背。
 


國安會祕書長胡為真表示,老總統運用大陳島作基地,基本上是為了反攻,是一種攻勢思想;等到四十二年七月,把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裁撤,改成大陳防衛部,調回他父親(胡宗南將軍),則代表國際局勢改變,韓戰將結束,而改為一種防守戰略。



前國防部長唐飛回憶,他在新竹基地的飛行員同學,在一江山戰役發生時,在日出前的黑夜中,駕著F47螺旋槳戰鬥機並裝掛著炸彈,冒著陰雨天候,低空貼著海面飛向一江山島,企圖在天亮時支援我海陸軍作戰。但到達目標一江山空域時,即遭遇到共軍米格15噴射戰鬥機的攔截,只得被迫放棄任務迎戰,最後無法達成支援海陸友軍的任務。僅此一件事,已經說明當年不得不放棄這些島嶼的原因之一。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最後島嶼」系列之海南島~霧鎖海角國境南,轉進天涯赴國難!

發表  世清教官 周五 9月 23, 2011 4:55 pm

海南慘烈淪陷 老蔣棄瓊保台 1/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20100412033533769_4425海南島位置圖

•2011-09-23 中國時報 【白德華/專題報導】
解放軍四野從東北打到徐蚌,四九年打到廣州,隨後攻海南。林彪帶領這群東北旱鴨子,如何打海南?兩條腿走路的共軍如何打敗美式裝備的國軍?國軍面臨首場大撤退,內部充滿政治角力,更多的是生死別離令人慨嘆。
 
海南(渡海)戰役從五○年三月五日共軍偷渡算起,四月十六日登島,到五月一日淪陷共五十八天,大陸戰史稱為「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渡海登陸作戰。」
 
四八年夏末開打的遼西、平津、徐蚌三大會戰,四九年初近尾聲,共軍勢如破竹,國軍兵敗如山倒。四九年初老蔣在李宗仁等桂系逼促下宣布下野,大陸戰場易幟,最後島嶼保衛戰蓄勢待發。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31G
▲現年88歲的黃利金,原為國軍海南政工隊員,他說海南戰役最慘烈時,屍體幾部車都拉不完。(白德華攝)
 
對海南戰局的判斷,遠在莫斯科的毛澤東成竹在胸。四九年底他發給林彪電文說,「海南與金門不同,一有馮白駒(瓊崖縱隊)配合,二是敵人戰鬥力較差。」在共軍華南分局統籌下的「渡海兵團」,日日研究二戰美國在西西里島的登陸戰及三野十兵團金門失利的教訓,深怕「栽在最後一役」。
 
當年與共軍四十三軍聯繫的瓊縱無線電台台長、九二高齡的黃運明說,「沒有瓊縱內應,林彪不可能贏。」海南前史誌辦主任符和積說,「廿三年紅旗不倒的馮白駒在海南壯大成獨立師,有其基礎和土壤。當時,如果連『白皮紅心』都算,海南一半以上人口已心向共黨。」國軍拼湊整編,共軍裡應外合,是老蔣不看好海南主因。
 
四九年十月廣州失守後,下野的老蔣與代總統李宗仁恩怨白熱化,老蔣對老廣的戒心眾所皆知。保台,是老蔣心中撼不動的堡壘;保瓊卻多次反覆,讓這次戰役政治味更甚於軍事味。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31G1
▲黃保德及其部屬黃丕灼在海南出生入死,兩人兒子黃開基(右)與黃基發直到06年才相識。(白德華攝)

五○年初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岳見蔣時,建議撤海南,老蔣以海南不戰而棄損台灣民心拒絕;但隨後,老蔣在日記裡提到,「非捨瓊不能保台,兩者不能兼全,只可斷臂求生耳。」五○年二月底當美國杜魯門總統會見李宗仁並聲明「承認鈞座(蔣)是中國元首」後,老蔣三月一日復行視事,卻再圖保瓊。
 
共軍方面,雖說四野多是旱鴨子,但經半年集訓,四月十六日強渡前,已徵集兩千餘艘船、籌款百萬銀元,木船隊終成土艦隊,不到兩天,突破了以薛岳字命名的伯陵防線。
 
戰事開打後相當慘烈。共軍登陸後兩線作戰,先控制瓊北四百公里海岸線,廿三日占領海口,與瓊縱會合後猛攻,繼續占萬寧、三亞,直到五月一日全島淪陷,國軍死三萬,共軍亡五千。戰後化名躲回老家、現年八十八的原國軍政工隊員黃利金說,「打了幾天幾夜,子彈槍支堆在那,幾個人都挑不走。人死的很慘,屍骨不全,幾十部車子拉屍體都拉不完。」

 
「所有資源都在你手上怎會輸?窩裡反嘛!」薛岳姪兒薛維忠說,不是共產黨打敗國民黨,是國民黨打敗國民黨。「我大哥早就看清楚,建議蔣先生不要防」,薛岳五弟薛季良說。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31G2
▲高齡92歲的原共軍瓊崖縱隊無線電台台長黃運明(右)與其夫人馮瑞棉(現已84歲)受訪時說,沒有馮白駒的內應,林彪就不會贏。(白德華攝)
   
撤離行動也慘不忍睹。十八日薛岳等將領撤走後,海南警備司令黃保德也在撤離名單。「當天一早上學去,十點多時,家裡派副官把我接走,家裡打包好,前往海口機場。」黃保德長子、現任舊金山梅園會會長黃開基說,「我們坐飛機到榆林港,停了三、五小時,就上船去台灣。」當時多數人不知要撤。
 
榆林港可停軍艦,但像萬寧東澳港,西面的八所、黎安港吃水淺,都要小船換大船。來台的原國軍吳興振說,「換大船要攀繩,三、四樓高,體力不支就掉到海裡。」時任海口警備司令部排長的廖業湘說,「有個女的穿高跟鞋提著皮包,很漂亮。她說,老爺啊,我現在沒人救我,你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包裡都是黃金美鈔啊!」
 
被抓兵來台的黎良詒說,「地方軍上不了船,眼看船要開,就機關槍亂掃射。」符和積說,很多軍人眼看登船沒希望就向船上開炮,船上以為解放軍打來了,向岸上開炮,死傷數千。同袍間面臨相互廝殺,成戰爭史上的大悲劇。
 
整體而言,雖然國軍倉皇中駛出海南,但因共軍不掌握制空制海權,撤退算是順利。在這場國共內戰最後主要戰役中,海南十萬國軍,五萬多被俘,廿七艘軍艦載運的官兵、傷患、軍眷共七萬六千二百三十七人,前往台灣。


永清輪轉向赴港 險爆海上喋血 2/5

•2011-09-23 中國時報 【白德華/專題報導】  
五○年四月末,擔負撤退任務的萬噸級軍艦「永清輪」,廿七日駛抵榆林。該艦原本廿八日午後六時抵陵水新村港,接防總二路軍及司令李鐵軍,但因遲到十小時,致李部與共軍遭遇戰,損失八千人。李登船後令船開往香港,此事嚴重違反軍紀,是挾持人質?或憤懣難消?這起差點發生海上喋血的事件,後經調查迷霧漸解,但真相仍待理清。
 
憲兵八團副營長、當時也在船上的李紀群事後呈國府報告稱,李鐵軍登船後質問,「薛(岳)總告知船(廿八日)六時可到,為何遲到十小時,讓部隊損失八千人。」開船前,李鐵軍召黃保德、李紀群再嘆,「我有何面目去台灣,實無顏見廣東父老,無顏見台灣各級長官同事,更無顏面見總統,祇有另尋別路。」
 
李鐵軍黃埔一期,追隨老蔣無數征戰。李紀群勸他,「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司令官應為黨國珍重。」五月二日下午,李表明赴港醫治,令電台停止外聯,李紀群曾暗地令憲兵武裝,並派狙擊手。三日凌晨,李鐵軍偕副司令溫祥、黃保德共十餘人,攜手槍乘救生艇進港。李說,「我患病甚重,即去香港求醫,我個人決不會投匪,亦不會要船進入香港遭受危險。」
 
「這些將軍都受了傷」,黃基發說,「他們到港後,都住進了洋河醫院。」當時香港很亂,共黨特務多,黃保德有次請一團長帶大衣給他,結果團長穿在身上,被誤以為黃保德遭暗殺。
 
李鐵軍、黃保德後來都到了台灣。黃保德來台後,曾任敵後粵西反共突擊軍副總指揮,五九年退休後赴美,在加州病逝。李鐵軍赴台後曾出任監察委員,○二年在美病逝。



伍世文:島嶼軍民阻擋攻擊 政府獲喘息 3/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WU%20SHI%20WEN伍世文將軍

•2011-09-23 中國時報 【呂昭隆/台北報導】  
前國防部長伍世文說,海南島戰役是共軍繼進攻金門島後另一次海島作戰,兩次戰役最大差別是,盤踞海南島五指山區的馮白駒有廿餘年經營,已發展出二萬多人的武力,在共軍四野揮兵進攻時,達到裡應外合目的,增加我軍的防衛困難。
 
伍世文說,海南島戰役當時,我海軍戰力規模有限,包括太平、大康、永康、永寧、中訓、中權、普陀等艦,只有廿幾艘;共軍當時的正規海軍雖未建立,登陸部隊從雷州半島渡海,完全依賴向民間徵集的木造船舶,但有好幾千艘,即所謂的「萬船齊發」的戰術,這麼多小船,而海軍只有廿餘艘艦,也較難發揮戰力。
 
伍世文說,共軍的小木船,有的會加裝陸軍火炮,其他當做人員運輸,待接近海灘時,便躍入海中強行登陸;而我海軍任務主要是阻截海上的共軍登陸部隊及掩護撤退。整體而言,國軍海南作戰結果相當成功,共擊沉共軍木船四百餘艘,斃共軍二萬餘人,同時掩護我撤離近七萬大軍。
 
伍世文說,從海南撤到台灣的薛岳所屬部隊七萬人,爾後也成為防衛台澎金馬的主力;伍世文認為,民國四十年代初,駐守在海南島、舟山島與大陳島等軍民,在風雨飄搖的艱困時刻,默默奉獻,阻擋共軍攻擊,讓政府有喘息機會,最後,政府才能夠決心建設台灣基地。
 
伍世文說,如果海南島守得住,站在美國立場言,所謂的第一島鏈會更緊實,且可掌握南海,但就台灣言,海南島戰線太長,海空不易支援作戰。


為了愛...撤退又回 一生勞改受罪 4/5

•2011-09-23 中國時報 【白德華/專題報導】
黃保德當年對部屬感情,蔡家倫等舊部都豎起大姆指稱好。撤退時,黃保德與部屬黃丕灼都搭上「永清輪」赴港。沒想到好不容易撤退的丕灼,兩個月後又回到海南。
 
「因為他愛上了我媽。」基發說起往事,「我爸當時不敢講,只說回去搞農業。當時他半夜到白沙灣,敲我家門,我媽以為遇到鬼。」五二年被抓前,黃丕灼都藏匿基發媽家,被抓後送勞改,多次審訊黃保德的事。丕灼雖保住命,但基發家一輩子沒少罪受。基發說,愛情讓人盲目,但也是命運。丕灼九五年過世,基發媽三年前過世,都享年八九。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C009231H
▲原萬寧縣長龍驤3子龍志孟,如今自己開牛肉麵店,並擁有1車隊。保警11團擔架排長蔡家倫說,他跟他爸長得一模一樣。(白德華攝)

 
撤退時沒走的海口警保三師擔架排長蔡家倫,姊夫到了高雄,姊姊蔡邊溪當時懷一男孩沒走。蔡家倫說,八○年末姊夫回到海南與姊見了面,姊夫在台灣再婚,他向姊姊含淚說對不起。蔡邊溪如今九三高齡還住萬寧,姊夫已過世數年。
 
五○年萬寧縣長龍驤,黃埔二期,戰亂時沒走成,五三年被槍斃。龍驤三子龍志孟說,「兩個哥哥當年被抓兵到台灣,母親日思夜想啊!」後來母親見到了返瓊的二哥,「幾十年母子沒講話,看到我媽高興得不得了,我媽媽一直哭,那個場景無法承受。」龍志孟的母親九八年過世,也是享年八十九。


採訪側記-寬恕或遺忘 老兵命運洗牌 5/5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Rdn_4e1515444786b薛岳將軍

•2011-09-23 中國時報 【白德華】
六十年前那場戰火,似未在老人面前留下太多痕跡。不知是海南長壽之鄉練就?還是選擇了遺忘及寬恕。
 
海南戰役結束後,所有人的命運重新洗牌。共軍勝利了,當年贏得勝果的老兵們,仍躲不過三反五反及文革;被囚的國軍戰俘,有的下放勞改,有的送「抗美援朝」,像蔡家倫發配內蒙勞改,為何送那麼遠?「共產黨那時擔心老蔣再反攻。」國軍來台後,有的選擇遺忘。遠離政治的薛岳,選擇了寬恕。
 
歷史作家王丰說,敗軍之將何以言勇。薛岳到台灣後,老蔣給他戰略顧問閒職,他搬到嘉義竹崎鄉下隱居,不問世事。活到一○三歲過世的薛岳,晚年唯一寄情的是寫作。台北辦公室、薛岳七子薛昭信的書架上,全是詩經註及養心的詩集。薛昭信說,父親那年代的軍人,效忠個人大於效忠國家,薛岳是選擇了寬恕。
世清教官
世清教官
Admin

文章數 : 1232
注冊日期 : 2009-11-20
年齡 : 52
來自 : 台北

http://www.ndmctsgh.edu.tw/web/MilitaryEthics/

回頂端 向下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Empty 回復: 最後島嶼憶當年,軍民攜手同心勉~軍事倫理(四)軍民互動

發表  協良 周五 11月 18, 2011 12:17 am

看來我們對以前的事確實缺乏了解,
我們知道的只有部分國軍事蹟,
有太多事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或許是因為政府,或許是因為外省情節,
我也聽說過所謂外省情節,但其實一直不懂,
不過是來自不同地方,有必要對立嗎?
二二八是很悲慘,但誰又知道之後這些軍隊為保衛台灣幾乎犧牲?
這些外省人其實也是受害者,想他們也是保衛過台灣,
彼此實在是沒有必要對立,
另外老蔣果然有些本事,
一系列戰做出正確的判斷,做最有效的運用,
也看出還是有點堅持的,絕不放棄金馬,
也算是個合格的領導者了

協良

文章數 : 11
注冊日期 : 2011-09-13

回頂端 向下

回頂端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